一 1978年以来,我国高校学分制的推行几经起伏,现在又步入了一个停滞阶段: (1)70年代末学分制的试行。1952年院系调整, 各大学效仿苏联办学模式,废除旧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学分制而改行班级授课基础上的学年制。此后近30年间,学分制作为学生学习量的计算单位和教学管理制度一直被世人冷落。伴随首开禁锢的思想大讨论,1978年以武汉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院校开始试行主辅修、插班、弹性学制、学分制等,学年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松动。 (2)80年代学分制的发展及受挫。1980年12 月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推广学分制作为一项改革内容在会上提倡。以此为标志,学分制的试行范围迅即从少数综合性重点大学的个别专业向单科院校、一般大学拓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针对现存的弊端,积极推行诸如‘实行学分制’等各种教育制度改革的实验”,使学分制的发展达到极至,大有取代学年制的态势。然而因为社会、经济、教育体制本身的制约以及传统观念影响,急切推行的学分制实验事与愿违出现教学秩序杂乱、教育质量滑坡等问题。1987年国家教委及时发出了《部分高等学校试行学分制工作座谈会纪要》,肯定学分制教改实验取得的成绩后强调,学分制尚属试验阶段各地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哄而上。此后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前的四五年中,学分制发展急骤减缓,高校对学分制实验的热情程度趋于回落,整齐化一的教学要求和专业课程知识再次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反复强调,甚至最早试行学分制的一些学校也放弃初衷回复到了单一学年制。 (3)90年代中期学分制的推广。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及稍后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思路,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改革力度均明显加大。1993年11月,李岚清副总理与南京部分高校领导座谈时旧话重提, 指出了要逐步探索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的具体意见。 1994、1995两年,实施学分制再次成为高校改革的契机和热点。而且与80年代初不同,此次不再是有选择地在部分系、专业的实验试点,大都将学分制视为崭新的教育理念切实付诸实施。 (4)90年代末学分制的停滞。 当各院校学分制推行从教育思路向教育实践转化过程告一段落时,再一次如80年代末那样出现了学生集体观念松散、班级管理失控、学习成绩两极化分散、不及格人数增加等困窘。只不过比10年前的改观在于学分制最终替代学年制已成了不可逆转的潮流深入人心,所以各学校的现状大都是一边标榜倡导学分制,一边守住学年制、班级授课制不放松,希望借此对学分制施行中的疏漏进行修修补补的改动。目前,我国大学存在着学年学分制、计划学分制、绩点学分制、全面加权学分制、实绩学分制、复合学分制等多种模式,然而在学分制的精神内核——灵活多样选课制度的标尺之下可以归结出共同的特征: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学分制。 二 在学年制、学分制优劣存废的争论过程中,彼消此长、摇摆不定着两种声音:赞成或反对。推崇学分制者始终认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有百年历史的学分制,其核心内容是选课制,优势在于充分发挥和依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优秀人才多学快学并给学习者以较大的时空自由度。而反对学分制的理由也不外以下几种:(1 )不了解学分制的内容,一提学分制认为是旧中国和西方国家曾经实行或正在实行的姓“资”的东西,咱们不能用;(2)一知半解主观臆测, 认为学分制既然是学生自由选课、取消班级制,结果一定是学生们为所欲为乱七八糟;(3)认识到了学分制是大势所趋不实行不行, 但从感情上难割舍学年制的惯性思路,认为现阶段学分制不合国情校情,为时尚早; (4)主观上对学分制给予极大的热情,但客观上没能摆脱学年制窠臼,用学年制的思想观念移植学分制的表面形式,实质偏离了学分制。 分析学分制的推广历程以及推广中的争论,无论发展高涨期还是低迷停滞期,无论支持学分制还是抵制学分制,都停留在表面认识将学分制、学年制单纯视作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实现方式给以肯定或否定。人们强调学分制的优点或历数学分制的弊病时,其立论基础和论证视野始终在学校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日常事务的层面未曾突破。事实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至少有两个层次:在微观上需要一线教学勇于创新进行探索实践;而在宏观上则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善于深谋远虑,用系统论的方法将高等教育置于社会体系中宏观思维。采用学分制还是学年制,其本质是形式的选择问题,最终还应由其附载的内容——教育的应然使命和实然现状——来决定。单纯从教学操作的技术层面肯定或否定学分制都未免武断,会步入一维视野的误区。 然而,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宏观层次又是怎样呢?笔者认为,经济是基础,教育是上层建筑,历史上对教育的微观层次内容的要求都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在原始农业社会,教育模式只能是家庭中代代相传。手工业时代,生产是小作坊式,教育形式则是师傅带徒弟。工业革命后所需技术逐渐复杂,于是出现了学科、专业、现代意义的大学。工业革命以来对教育的终端产品——人才的需求也有两个显著特征:专门化、批量化。在此基础上的学年制和班级授课正好耦合上述特征因此成为近现代高等教育微观层次的主导。审视当今的我国社会,经济增长点正从工业产业向信息产业转移,经济体制正从计划向市场转轨,经济运行方式正从封闭向开放转变,一言蔽之社会现代化是社会体系的主流趋势。与之适应,作为社会体系有机组成部分并被其决定、支配的高等教育,宏观层次的首要问题则是教育现代化,意即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向要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向、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要跟得上社会的发展进程、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结果最终要超越并促进社会的现代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