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对当代大学生的品德心理和学校品德教育现状作出科学评价,为促进高校品德教育改革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我们《学校德育审美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于1998年2月至6月对北京、上海、重庆、厦门、长沙、成都、昆明、拉萨八个省市的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师范学院、重庆邮电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西藏大学等十六所高校的大学生品德心理与品德教育的基本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569份,回收率为78.5%。其中,有63名共产党员;有10名博士生,33名硕士生和1526名本科生。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当代大学生品德心理与品德教育的现状及特点 本次调查我们主要从大学生品德心理结构入手,对大学生的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动机、品德意志、品德行为状况,以及从学校实施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效果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品德心理及品德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品德状况及特点 1.大学生品德认识状况 品德认识是品德教育和发展的基础。本次调查我们从大学生对道德理想的价值取向以及大学生对道德修养与自身成才重要性的认识,对爱护公物、爱国等道德行为的认识这几方面对大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进行评定。 由表1可见,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理想取向呈明显的多元化态势。 除在公与私的问题上,选择“大公无私”和“公大于私”的学生占51.19%之外,选择“真诚大于虚假、高尚大于卑鄙”的均不足一半;有近30%的学生是倾向于公私兼顾和真诚虚假、正直邪恶、高尚卑鄙各半;而更为严重的是有20%左右的同学以损公肥私、虚假、卑鄙作为自己的道德价值取向。市场经济伦理“双面刃”对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所带来的负作用,道德价值的多元化的倾向,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与平庸和错误的倾向几乎势均力敌,各占一半。这应引起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表1 您的道德理想追求是(%) 大公无私公大于私 公私兼顾私大于公 损公肥私 25.5626.1328.15 11.32 5.71 真诚 真诚大于虚假真诚虚假各半虚假大于真诚 虚假 17.8522.7627.51 17.52 3.76 正直 正直大于邪恶正直邪恶各半邪恶大于正直 邪恶 27.8521.2526.33 17.98 3.21 高尚 高尚大于卑鄙高尚卑鄙各半卑鄙大于高尚 卑鄙 21.2527.9826.75 17.55 4.21 2.大学生品德情感状况 本次调查中,我们分别从对祖国的神圣感、尊严感、自豪感,对事业的责任感,对事物的正义感,对同志的友谊感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品德情感加以评定。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健康的。如:在回答参加升旗仪式的感受时,90%的同学有神圣、自豪和责任感的体会,8%的同学不知为什么原因激动,只有极个别(2%)的学生认为是形式主义和无所谓;当所在集体获得荣誉时,80%的同学感到激动和高兴,20%的同学感到无所谓或无动于衷;当做了有利于集体和他人的事时,80%的同学有愉快情感的体验,20%的同学感到无所谓或不愉快或亏了;见有人见义勇为时,70%的同学表示可敬,10%的同学表示无动于衷或傻冒;80%的同学见到别人遭遇不幸时,感到同情并予以关心帮助,20%的同学表示出漠不关心,其中6.82%的学生甚至还感到暗自高兴、幸灾乐祸;有 75.61%的学生为同学和朋友取得的成绩而感到高兴,但也有23.86%的学生感到无所谓或不舒服,甚至痛苦;有31.55%的学生见到公物被损坏而痛苦。以上数据反映出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品德情感是健康的。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本应支配着良好的道德行为,然而事实上大学生的品德情感与品德行为之间却存在着较大反差:如在升国旗的时候,90%的学生有自豪、神圣、尊严感的爱国主义情感体验,但却只有21.75%和11.89%的学生能将爱护公物和努力学习与爱国主义联系起来。又如:虽然有70%的同学对见义勇为的行为表示可敬,但却有35.52%和11.76%的同学感到自愧不如和可敬不可学。这说明了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道德情感体验还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浅表层次,这样的道德情感水平还不足以成为支撑学生形成良好品德行为的强大力量。 3.当代大学生品德动机状况 品德动机是品德行为的动力源,是品德意识支配品德行动过程的中心环节。 表2 加强道德修养是 (%) 内在需要 内在需要大于 内在和外在 外在要求大 外在要求 外在 各半 于内在 30.5327.1925.72 2.89 4.07 表3 驱使您为集体和他人做好事的动力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