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高师在培养合格师资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受到重视。但是,近年来,高师培养质量却出现滑坡现象,特别是为数不少的高师毕业生课堂执教水平差,难以很好适应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需要,这一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改革高师的教育教学,提高培养质量,已成为高师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师学生课堂教学能力差的原因 高师的培养目标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教师,合格教师最直接的表现是有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但目前不少的高师毕业生不适应基础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差,给素质教育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前些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造成高师生源不理想,使培养质量受影响。这一方面的问题已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经济的发展得到明显的改善。主观方面是高师自身在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办学指导思想上没有处理好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 高师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是强调学术性还是强调师范性一直存在争议,目前,我国高师的课程设置在整体上仍是偏重学术性,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如此,缺乏师范特性。在课程设置上与普通高等院校同专业的课程基本没有区别。事实上,高等师范教育应该培养进行专业教育的人而不是进行专业研究的人,这一点是师范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所在。因此,应该明确培养目标,端正指导思想,处理好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关系,将两者统一到为基础教育服务,培养合格教师这一前提上。重视师范特性,切实加强对高师学生的师范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如若一味强调学术性,削弱师范性,那么高师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2、课程设置不合理且结构不完善。 课程是教学系统中的实质性因素,直接制约着培养目标的达成。高师学生师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相应课程的学习和训练。现行高师教育课程设置上的不完善是导致高师学生未能达成培养目标,成为合格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高师学生胜任教学必须掌握两种知识和一种技能,两种知识是指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科学基础知识,一种技能是指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操作性和系统化的行为方式和实践技能。这两方面缺一不可,无论缺哪一方面都会造成教学的困难,影响教学质量。但目前高师课程设置并不能为这两种知识的掌握和一种技能的形成提供保证。从知识结构和课程性质上看,高师学生所需的基础知识,其一是专业基础知识,这基本上可从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得到保证。其二是教育科学基础知识,这在高师主要是由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三门课的教学来保证。但这三门课基本上都是属于知识性课程,偏重于理论的传授,实践应用性差,无法满足教学技能形成的需要。教育实践虽然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活动,但由于时间很短也无法达到最终目标。我们认为,高师教育学科课程较为完善的结构应该由知识性课程、操作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三个层次构成,知识性课程为操作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提供知识背景和理论指导,操作性课程则为实践活动提供一整套正确的行为规范和活动方式,实践性课程则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及应证理论,形成教育能力。但现行的课程体系中却只有知识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没有操作性课程,这必然造成学生无法形成必要的教学技能,使理论和实践脱节,并直接影响其师范素质的形成。 3、内容体系不全面。 一直以来,高师的公共课教育学科课程的内容体系都不甚合理,教学内容倾向于理论性,应用性差,与实践缺乏联系,而且课程间必然的、内在的联系也没有反映出来。所以,学生掌握的都是一些孤立的、缺乏应用性的知识,解决不了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直接影响了学生教学技能的形成和教育能力的发展。教育学科课程内容的安排应该服务于培养目标的要求,服务于基础教育的需要。因此,以教育学、心理学为例,教育学的内容应包括:1 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教育方针及其贯彻实施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2 教学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 使学生掌握一整套教学操作的基本规范和行为方式,并能解决实践中碰到的问题。3 班级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方式方法, 使学生了解中小学班级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特点、内容及方法、途径等,为操作性课程进行技能训练奠定基础。在进行教学中,应糅合教育史、比较教育、教育生态学、教育人类学、教育技术学、学校卫生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重构内容体系,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开阔学生的视野。心理学的内容应包括:1 普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2 教育心理学、教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来指导具体的实践,优化教育教学效果。3 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等。 使学生懂得运用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进行班级的教育管理。从而增强心理学的应用性,发挥其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4 心理辅导与教育的知识,以此作为基础教育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所必须的知识储备与方法指导。 4、教学缺乏示范性。 长期以来,高师教学的示范性一直被师生所忽视,教师囿于传统教学方式,习惯于用传授——接授的模式进行教学,使教学显得沉闷,缺乏生机。从教的方面看,存在两个问题,一缺乏对教学的研究,特别是专业课的教师,更缺乏这种意识。将教学局限于传授知识,提高研究水平,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二是缺乏教学的示范意识,忽视通过自身教学的示范性给学生有益的启示,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如何进行教学。从学的方面看,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缺乏主体精神和探究意识,被动学习。二是缺乏教师角色的自我培养意识。学生仅从学的角度来接受教育,很少从教的角度有意识地吸收教师成熟的教学经验,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从教学中挖掘出“教”的学习因素转化为自我认识提高的内容。高师课堂教学这一丰富的教育示范资源还远远未被开发,学生这种在课堂中既要学知识又要学教学的意识也还远远未被唤醒。因此,加强高师教学的示范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角色意识,对高师学生的师范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