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的到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如何改革与发展,才能适应21世纪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这是中国领导人和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就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作一探讨。 一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现,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日益旺盛。但是,中国人口众多,财政财力有限,国家教育的投资状况仍是总量不足。根据有关统计资料(见表1与表2)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表1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及占GNP的比例 单位:亿元 年份 国民生产总财政性教占GNP 值(GNP) 育经费比例(%) 1990 18598.4 563.99 3.03 1993 34560.5 867.76 2.51 1995 57494.9 1411.52 2.46 1996 73452.5 1862.55 2.54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摘要〈续〉〈1990~1997〉》,《教育发展研究》1994.4) 表2 1995年世界公共教育支出占GNP比例(%) 国家世界低收中低收中等收高收 平均入国 入国 入国 入国 比例 5.23.6 4.6 5.2 5.5 (资料来源——黎婧:《我国教育投资规模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教育发展研究》1999.3) 有关人口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中、高等教育的学龄人口在“九五”(1996~2000)后期先后进入高峰。在有限的教育经费条件下,受教育的机会,尤其是受高等教育便成为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1998年,我国18~21岁人口为7637.87万人,同期高等教育在校生为642.99万人, 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8.42%。按照国际惯例的划分,中国的高等教育目前仍处于“精英”阶段。(注: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18至22岁年龄段中超过15%的人接受不同层次和形式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发展便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低于15%则处于“精英阶段”,超过50%则可称达到“普及阶段”)据世界银行1994年报告,经合组织各国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已达51%;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世界教育报告,北美(美国和加拿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早在1992年就已达到了82%。由此可见,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发达国家相差两个阶段,而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在未来若干年内,我国高等教育要进入大众化阶段,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保持怎样的速度,近几年来一直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国家计划部门每年在制订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招生计划时,都要面临着种种困扰。一方面为适应社会的经济发展,迫切要求主管部门扩大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受硬件条件限制,又不允许扩大招生,即便扩大招生,人事部门又担心过多的大学毕业生难以安置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就以2000 年全国在校大学生630万人(是指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本、专科学生数)为大前提来统一思想。据有关资料介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以毛入学率为标志,曾计划为:1996年为7%,2000年为8%,2010年为11%,2020年为15%。这就是说,中国高等教育要进入“大众化”阶段还需20年。这样的发展速度,以毛入学率为标志,曾计划为:1996年为7%,2000年为8 %, 2010年为11%,2020年为15%。这就是说,中国高等教育要进入“大众化”阶段还需20年。这样的发展速度,要求教育发展不但要同步跟上而且应当适应超前经济发展是有困难的。正因为如此,朱镕基总理在今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国教育必须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他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为我国教育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提供了多年难得的历史机遇。”朱总理强调“加快教育发展主要靠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 %提高到15%左右。”可以说,这个决定完全符合中国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 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既可以减缓就业压力,满足广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又可以扩大教育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所以,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历史良机,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满怀激情地迎接又一个教育春天的到来。 二 《决定》提出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也就是说,10年以后, 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人数要从现在的近643万人增加到1100万人,若考虑到10 年后同龄人口略有增加,可能需达1200万人,这样高等教育在校生总人数将增加近一倍。这无疑是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此,《决定》提出“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我们理解这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多种办学主体和举办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