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步入产业化的轨道,关系着阻碍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的开启,对于高等教育活力的注入、对于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意义。 一、高等教育是一种特种产业 (一)“产业”与“产业化”界说 “产业”就是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它大至部门,小至行业,不仅指生产性部门,而且还指那些提供服务的非生产性部门。按其语义分析,它最初的含义就是指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行业,即生产同类产品的若干相互联系的企业的集合。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变化,“产业”内涵已变为所有从事经营活动并提供同一类产品或劳务的群体,而不特指物质产品生产部门了。 任何一种产业都如同一切生物体,都要经历发育、形成、扩张与衰沉的演变过程。所谓“产业化”就是特指某种产业的发育形成过程,它在该产业经济寿命周期中处于萌芽期。具体地说,“产业化”就是引入竞争淘汰机制、供给与需求机制、投入与产出机制,开发或生产的社会化的、系列化的、程序化的、定型化、规范化、规模化的体制,关注微观与宏观效益,从而可持续发展的,并将其反映在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与相关政策中的一种社会定位。 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尚处于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健全,因此,目前某些新兴产业的形成过程,并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通过对原有的非产业部门进行产业化改造过程,实质上就是其经营管理方式从传统的计划体制向市场机制转变的过程。高等教育则属于这一范畴。 (二)高等教育是一种特种产业 1.高等教育是一种特种资源 高等教育是一种具有特殊公共性的专门用于开发高级智力的特种基础性的社会资源。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是一国宝贵的战略性的资源,在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更是一种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的特殊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这主要表现在:(1 )它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维持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2)它是全人类以及各民族国家文化、历史、 智慧与技能能以系统继承并不断发展,从而使人类文明与民族文明得以不断延续与不断创新的基础性资源;(3)在知识经济社会里, 已成为主导性或主体性资源;(4)是专门用于开发高级智力、高级人才培养的特种资源。 高等教育这种特种资源必须得到开发。 2.高等教育产业特性的孕育与发展 经济需求与社会生产因素是产业演进的根本动力。高等教育产业的特性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步孕育发展起来的。 人类历史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接受正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逐渐成为贵族统治阶级的特权。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接受高等教育的精神贵族不参加生产劳动,教育与经济分离,用于教育的经费被认为是一种消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到18、19世纪,欧美先进国家经过了产业革命,建立了相应国民教育制度,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开始直接地、大规模地为产业发展服务。基础教育的生产特性随之产生。 世界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次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速发展,电子技术广泛应用,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19 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 世界各地区和国家之间相互开放和相互融合,资金、技术、人员、信息等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自由地流动,世界经济的市场化、网络化和自由化趋势迅速发展。这就使生产过程对劳动力的层次与结构的要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高中毕业程度以上的劳动力需求迅速增加,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不再是资金、人力和土地,而是掌握知识的受过高中后教育的人。高等教育的经济特性及其广泛的服务需求随之产生。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如果不仅仅把知识经济局限在信息产业,而是把这一概念推广到艺术乃至整个文化领域,我们就会发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精神需求日趋重要,产品中的审美含量、文化含量与产品中的高科技含量同样对产品附加值的提高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作为知识创造和传播的一个主要领域,其本身成为一门新兴产业的条件正在日趋成熟。成熟的首要标志就是指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所谓人力资本投资就是指人们把受教育而带来的时间投入、机会成本以及为受教育而支付的所有费用称为人力资本投资。 3.高等教育产业特性产生的催生动力 产业萌芽必须能获得足够的动力支持,即市场需求的接受。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的支持,这些萌芽中的产业可能一开始就缺少生存的动力。市场的潜在需求量逐渐扩大,是新兴产业得以萌芽和发育的根本经济基础。对高等教育的市场需要既包括目前的现实需要,也包括未来的潜在需要。从现实需求看,我国城镇居民用于教育支出额迅速上升,具有相当数额的现实购买能力。1993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为95.35元,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为4.5%[1],1997年分别上升为237.61元和5.7%[2],大大高于城镇居民购房支出总额。改革开放20年, 高等教育仍然是卖方市场,教育需求远远大于教育供给。全国每年报考大学学生人数达300多万人,而普通高等学校实际录取人数只有100万人,只有很少比例的人口上大学,尽管中国部分城市已达到世界中等收入水平,但是中国大学生入学率低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一方面,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形没有根本改变,另一方面大量的大学教师教学工作量明显不足,带来资源的极大浪费。从潜在需要看,目前全国储蓄已超过5万亿元, 居民储蓄准备用于教育支出高于准备用于购房支出的比重。对广大城乡而言,高等教育支出既是私人消费支出,又是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城镇大批独生子女相继进入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龄段,只要有机会和可能性,他们的父母就会即时投资。可以认为,今后相当长时期高等教育是扩大有潜力的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领域,正是这一需求使我国高等教育产业特性的产生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