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是中心,科技是动力,教育是基础。教育是综合国力、社会生活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经济、科技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在21世纪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它的地位与作用尤为重要。 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整个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进步,很大程度取决于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国民经济发展了,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发达国家,在60~70年代就已进入大众化阶段,现在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普及化阶段;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已进入大众化阶段。而中国高等教育,到达大众化阶段的最低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还有相当距离(1997年为7.6%,加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也仅占9.1%)。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在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讨论如何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时,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理所当然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大众化的概念 在讨论如何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之前,有必要对大众化这一概念作必要的界定。 “高等教育大众化”有一个世界公认的数量指标,就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50%。(注:低于15%的精英教育阶段,高于50%为普及化阶段。)但数量指标远不是“大众化”这一概念的全部内涵。马丁·特罗(MartinTrow)在总结发达国家大众化进程的规律时,就指出量的增进必然要引起质的变化。所谓质的变化,包含了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教育模式多样化,学术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一系列的变化。也就是说,大众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包含了量的增长与质的变化,不能只顾量的增长而不顾质的变化。(注:马丁·特罗的经典之作《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厦大高教所编辑的《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年第 1期。)准此,我们在讨论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时,就必须从大众化这一概念完整的内涵出发,不能用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学术方向与标准、课程选择与组织、教学方式与方法、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等等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当前许多讨论大众化问题的文章,正是由于持精英教育固定不变的准则来讨论数量的增长而感到困惑,陷于两难的困境。其实,即使是还未进入大众化阶段,只要是多种形式办学,就不能用全日制本科教育(假设它是精英教育的主体)的准则来规范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能用学历教育的准则来规范非学历教育;不能用课堂教学的准则来规范各种远距离教学,如此等等。多种形式具有多种规格,各具自己的特点,各有不同的社会适应面。《高等教育法》总则第6 条规定:“国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积极发展”是以“采取多种形式”,也即多种规格、不同特点、不同社会适应面为前提的。如果抽掉了大众化概念中质的变化,只就数量增长谈大众化,许多道理就说不明,许多问题就难于解决。 马丁·特罗在论述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时,特别申明要防止某些误解。其中之一就是不要误以为高等教育发展至大众化阶段就不要精英教育了。他认为“大众型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必一定要破坏精英教育机构或其组成部分”,“精英型和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同时存在”,“在大众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不仅存在而且很繁荣”。所谓大众化阶段,是就高等教育的总体而言,并不排斥而应包括精英教育作为它的组成部分。在美国,既有社区学院,又有研究型大学;在中国,即使进入大众化阶段,全日制本科院校,以至重点大学,仍将作为高学术水平的大学发挥它不可代替的作用,同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非学历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同时存在,同时发展。当然,这些大学本身的功能与结构,也会随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某种变化。但只会变得更好,学术水平更高而不是更差。事物的发展,后一个阶段包含前一个阶段合理的、为社会所需要的东西,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下面,就从量的增长与质的变化统一的概念出发,来讨论大众化道路上所面临的问题。这条道路,起点、过程、终点都存在许多问题。过程中的问题,如多种形式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等,要另行探讨。这里只就起点(资金投入)和终点(毕业生就业)这两个关隘探讨如何走通大众化之路。 起点:资金投入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增加投入是前提。高等教育大众化所需增加的资金投入,远远高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普及义务教育。大众化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成为世界性的问题。马丁·特罗在考察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历史时就已指出,大众化如果“仍然是精英教育的消费水平,就会给国家和政府预算增加难以承受的负担”。发达国家尚且难以承受,发展中国家和政府就更无法负担。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要采取节支与增收两种办法。节支,就是采取非精英教育的消费水平以扩大高等教育。一般说,两年制的社区学院生均教育经费低于四年制大学,成人高等学校低于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开放大学、远距离教学更远远低于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大学。在保证一定比例的精英教育条件下,各国都尽量发展社区学院、成人高等学校、开放大学、远距离高等教育以减轻大众化的资金负担。在中国,还可以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增收,就是发展私立(民办)高等教育,以吸收私人或私法人投资和学生较高的学费。在精英教育阶段,私立高等学校就已存在,但许多国家政府采取不支持或限制的态度,日本、印尼、泰国都如此。但到接近或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多数国家转变态度为鼓励、支持。因此,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往往快于公立高等教育,尤其是亚太地区的日本、韩国、印尼、菲律宾,私立高等学校的学生已达到各该国大学生总数的60%、70%甚至80%以上;原来没有私立高等学校的越南、蒙古和独联体各国,近年来也出现了私立大学,尤以越南的发展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