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运动导致了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与此相应,现代化所面临的困境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在这一特定时期,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一、现代化的忧思:并非空穴来风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现代化只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变迁和演进过程,似乎与人类的自觉追求与选择无关。这种观点,首先受到发展中国家现代实践的挑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化既是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一种自然变迁和发展过程,也是一种可以选择,并力图追求的目的或目标。确切地说,现代化是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体[2]。现代化的忧思, 正是这种目的与过程的矛盾的反映。它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现代化运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现代化的忧思直接来源于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困境。这主要表现为:经济的增长失去了持续发展的能力;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环境的破坏不仅使经济发展受挫,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口飞速增长,使整个地球不堪重负;穷国与富国、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距的扩大,导致了纷繁的国际纠纷和地区战争……这一切表明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极端恶化,与人类的现代化追求相去甚远。正是在这种日益严峻的现实面前,在思想文化领域,人类对现代化的忧思情绪油然而生。这在西方国家和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有深刻的反映。 进入70、80年代以来,作为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的后现代主义在西方社会普遍蔓延开来。在一定程度上,它是西方社会大众思想和文化的集中表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深刻地反映了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同时,它又以一种否定传统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的方式来呼唤新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批判性的后现代文化思潮的突出特征就是彻底否定现代性,对西方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进行激烈的批判。认为现代化是理性化所致的文化癫狂,是导致奴役、压迫和压抑的根源,从而主张不要放过现代化所犯下的每一个罪恶和过错,要彻底摧毁社会结构、解构现代社会,摒弃理性化和中心观念,走向无序、无深度、游戏似的平面生活。建设性的后现代文化思潮,赞成对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批判,但他们对现代化的发展和现代性的变更持一种乐观主义的积极态度,并对之作建设性的憧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批判性的后现代主义,还是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都对现代性持一种否定态度,反映出西方社会精神文化的严重混乱,也可以看到他们对现代化或现代性的深层忧思。 在我国的现代化过程中,目前还没有出现像西方社会那种激烈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对现代化的忧思情绪。但前段我国思想文化界、理论界所开展的关于“道德滑坡”和“人文精神失落”问题的讨论,从另一角度也表现了人们对现代化进程中负面因素的深层忧虑。 围绕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关于“道德滑坡”与“道德爬坡”的讨论,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基础。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道德失落、道德边缘化和道德状况恶化现象,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这场讨论,在某种意义上表现出对现代化过程中道德建设的一种期待和憧憬,体现了对现代化的忧思。 90年代文化界、理论界关于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文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过程中被冷落而产生的对自己前途的焦虑,但在根本上则是对于当今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文化危机的关切,反映了他们对道德状况的忧虑。它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说明整个社会对人文精神的关切,有着深刻的现实根源。当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科教兴国”已成为推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之一,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成为全民族关注的重点。我们似乎还尚未领略到西方国家那种因“科技至上”所带来的社会困境。但如何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时,使现代化获得长久的发展动力,使现代化真正成为“为人的”现代化,而不是“唯物的”现代化,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面临的世纪难题。而辅之以人文精神的约束,使现代化获得一种深厚的文化资源,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从这种意义来看,人文精神的讨论,并不是人文知识分子的“无病呻吟”,它观照着社会的精神状况,反映了整个社会对现代化的忧思情绪和对现代化的一种理想期待。 二、时代的课题:为现代化进行价值定向 对现代化的忧思,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时代性的课题:为现代化进行价值定向。即人们要以理性自觉的方式来把握和推进现代化,这就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地球时代新价值论的彰显和孕育中的人学观的革命。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大力推动。我国已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跨世纪发展的两大战略之一。这种新的发展观的提出,是人类面对全球问题的困惑所作出的必然选择,是对长期以来所遵循的以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目标的传统发展战略进行反思的结果。其根本精神在于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注重发展的持续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从其实践或操作层面来看,它力图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但从深层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层面来看,则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即把关注的重点从物转到人,从关注“经济馅饼”转到关注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因而,重建人的精神理念、提升人性、开发人的精神资源成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精神与肉体圆融统一、和谐发展的新秩序。可持续发展观深刻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精神追求,既是对建立在传统的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否定,又是对现代化进行价值定向的深刻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