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1999)05-0121-06 1998年的《湖南师大报》先后以《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教改园地一奇葩》为题报导了郭汉民教授所进行的研讨式教学改革,《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2期也发表了郭教授的《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引起了广大师生的注意和兴趣。研讨式五步教学法有何特色?何以能取得成功?是否具有推广价值?作为研究生,我有幸参与了郭教授教改的全过程,对研讨式教学的具体操作及所取得的成效有着深切的体会。本文拟从教学规律和大学生心理特点诸方面对上述问题加以探讨,希能抛砖引玉,以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 七十年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我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的必要,这种情形以大学为最环。”(注:陶行知全集(2)[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1~42)可惜的是,七十年过去了,这种情形仍然没有多大改观。在日益注重提高能力和素质的今天,它的弊端也日益明显和严重,学生们把它生动地形容为“课前赶鸭子”“课堂填鸭子”,“期末烤(考)鸭子”及“毕业时变成板鸭子”。由此可见,它实在大有改革的必要。 1997年以来,郭汉民教授先后在湖南师大九五级、九六级历史基地班《近代湘籍名人研究》和九六级历史教育班《中国近代思想史》课程中对传统教学法进行了大幅度改革:重在传授方法、培养能力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从而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等得到明显提高。郭教授将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命名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第一步:教学示范和布置任务。教师用两三周的时间先讲导言,让学生对该课程概貌或线索有所了解,再讲一两位人物及思想研究作为示范;然后教师公布教学计划和改革方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规定每组研讨的内容。最后,向学生系统传授查找资料,运用资料及撰写论文的方法,让学生分头准备。 第二步:学生查找资料,撰写讲稿。学生根据老师传授的方法,自己到图书馆去查找索引、检阅文献、研读资料并撰写出4000字左右的讲稿。要求写出该人物的生平概况、主要思想特点、历史地位以及研究状况。 第三步: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逐个登台讲课,同组同学就其教学内容、仪态、语言及板书设计等加以评论。最后每小组推选其中最优秀的同学到全班讲课。 第四步:学生讲课,师生评议,教师做阶段性的综述。各组推选的代表逐个在班上讲课,每人讲评一个历史人物及其思想,时间30分钟左右,师生共同听课并加以评议。在每一历史阶段讲评完毕以后,教师就此阶段思想潮流的共性作一个简要的系统性综述。 第五步:期末总结,每个学生根据切身体会写一篇学习总结或教改评议。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情况确定本门课程的成绩,其中讲稿占40%,组内报告、讨论占20%,讲课或评课占20%,学习态度及期末总结共占20%。 研讨式教学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课,而是贯穿一门课程的始终。如果给它下一个简单定义的话,研讨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它不仅广泛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1998年11月20日文学院第一团总支调研部所作的《历史系九五级本科生能力与综合素质调查报告》指出:82.7%的学生认为这种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必不可少的,主张在二年级就开出这类课程的占25.6%,应在三年级开出的占57.1%;在九六级《研讨式教学改革调查问卷》中:88.89%的学生认为这种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必不可少”的,认为对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确有很大好处的占57.14%,有一定好处的占42.86%;主张应在一、二年级就采用这种教学法的占39.68%,主张应在三年级采用的占60.32%。(注:群言——96级历史教育班教改成果汇编(第一辑)[M].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1999年6月)。)可见,研讨式教学的实施确实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也表明了它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究其成功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而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它符合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鲜明的科学性。 二 教育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师生双方以教材为中介、教师传授并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活动过程。正如任何其他事物一样,教学活动也有其客观的规律性。人们通过认识、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创造了不少的教学法,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等。郭汉民教授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借鉴古代书院制度以及当今诸多教学法,独辟蹊径地探索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也就是正确运用教学规律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