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 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在世纪之交被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教育产业化作为重新崛起的一种教育理论或者说一种强劲的教育思潮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一种产业,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教育作为产业可以刺激中国的消费,以扩大中国的内需,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有利于减缓就业压力等主张应运而生。全面、科学地理解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内涵及运行机制,厘清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是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选择。 8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教育理论界曾出现了教育市场化、教育产业化等理论观点,但这些观点并没有形成理论共识,对整个高等教育改革并没有产生冲击。然而,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教育产业化作为理论思潮正在对教育界尤其是高等教育界产生强大的冲击和震撼,这种冲击和震撼是以往高等教育界从未经过的,它似乎在向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出全方位的挑战。 “产业”及其与此相关的“产业化”原本是经济学的概念。“产业”及“产业化”作为专门术语引入到教育中来,主要是基于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的最大贡献是揭示了教育的消费性与生产性的关系,尤其阐述了教育对于社会和个人而言都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过程,这种过程相比较而言,对于个人的回报比对于社会的回报更为有效。应该说,在人力资本理论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教育产业化的理论,但是,教育具有生产性则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主张。 时至今日,从理论层面而言,教育具有产业属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我国已经明确把教育归属为“第三产业”。当前教育产业化理论重新崛起的真正指向,恐怕不在于对教育产业属性的探讨,而在于如何运用产业化的理论改革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提高我国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效益。当然,在这场讨论中,人们对教育产业化的“化”字提出了较大的质疑,应该厘清的是,教育产业化的“化”纯粹是中国人比较习惯和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殊不知,人们经常提到的高等教育私立化,高等教育地方化等主张,并不是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全部改为私立或地方办学,其指向是在我国应该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和地方举办高等教育。因此,目前言及的高等教育产业化,其指向主要是如何运用产业发展的理论来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功能,以及如何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推进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产业化并不是指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学校完全按照企业的模式来运作,而是指高等教育应该运用哪些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效益的产业运作方式。 高等教育产业化命题的提出,使得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功能进行深刻的反思,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高等教育的产业化理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中,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具有公益性是人们长期形成的观念,而产业化的理论直接涉及到高等教育公益性这一理论根基。应该指出的是,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并不一定随着高等教育产业化理论的提出而丧失,教育的公益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或者说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其公益的属性仍将存在。从教育的终极目的而言,伴随着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发展,教育的公益性可能是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在这个意义上说,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一个历史阶段,或者说是高等教育进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 高等教育产业化理论的提出,使得人们对教育的投入——产出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时代,其投入——产出关系基本上不复存在。然而,今天的教育产业化理论运用到高等教育改革中来,是否就意味着高等教育的运作机制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从不关心产出到重视产出呢?在经济学领域中,投入——产出的关系实质上是投入与回报的关系,投入即意味着有回报,回报则意味着营利。在高等教育领域,回报和营利问题始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尤其是按照高等教育是公益性事业的发展逻辑,并不应该通过办教育获得回报。然而,80、90年代以来,当教育经费不足构成世界范围内的问题时,收费制度作为一项补偿措施应运而生,收费标准的不同以及收费标准的逐步提高,明显地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回报。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争论中,是否获得回报就成了最为敏感和引人关注的焦点。 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期不足使得人们对回报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据统计,在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中,国家财政拨款只占学校全部支出的60%左右,其余则为高校通过各种社会服务等渠道获得,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近些年崛起的民办高校,绝大多数是通过收费来实现滚动发展。可以说,无论是我国的公办或民办学校都在自己的运行中获得着回报,如果取消或限制回报,无论公办或民办高校都将步履维艰,难以生存,民办高校尤其如此。因此,无论是否存在着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论,回报已经现实地存在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只是由于理论上的局限,未能对这一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罢了。 高等教育通过其自身活动能够获得回报。高等教育也可以追求更大的回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获得回报的过程中,既满足了受教育者的教育消费和社会乃至市场需求,又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从探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论和对策而言,不是取消回报的问题,而是制定科学的获得回报的手段以及监督回报的比例和回报资金的去向,取有余而补不足这恐怕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