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6月,党中央、国务院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它不仅是教育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祖国、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对我国的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高等学校如何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如何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我们十分赞成这样的看法,即大学生的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这四者既相互区别,不可混同;又相互联系,无法分割。它们共同构成了成为一名既爱国、又能创新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文化素质主要是指人文素质(包括艺术—审美素质)。文化素质之所以在大学生全面素质中占据基础性地位,是由人文艺术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 首先,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而且也是一种价值体系,一种伦理体系。人文教育在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决定方向,但如果没有文化素质这个基础,试问,这“根本”之“根”又扎在何处?滋从何来? 其次,业务素质也离不开文化素质这个基础。科技教育是与逻辑思维方法紧密相联系的,逻辑思维保证了思维的条理性和求同性,它是一切正确思维的基础,而人文教育却是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紧密相联的;科技教育是主客两分的,在方法上是逻辑推导式的求证法,而在人文教育中主客是统一的,在方法上除了求证法还有体验法。大量的科技史资料表明,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中,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体验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说,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逻辑思维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创新过程中,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体验能力则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体验能力的培养则主要地依赖于人文教育。试问,离开了文化素质这个基础,业务素质这一“本领”又源于何处?系于何处?归于何处? 再次,文化素质对提高身心素质也有重要作用。现代人关于“健康”的观念,既指生理健康,也包含心理健康,而生理、心理是相互作用的,心理健康影响着生理健康。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健康乐观的情绪,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试问,离开了文化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从何谈起?身体素质的保障又在哪里? 总之,文化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是基础性的素质。没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就很难有良好的全面素质。“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基础越大越厚,楼层也就越大越高。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迈出的第一步。 1995年,当时的国家教委(现教育部)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并组织了52所院校进行试点。五年多的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对转变教育的观念,提高认识,深化高教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高等学校开展全面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法,可以说,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它的深入持久发展必将迎来全面素质教育阶段的到来,同时,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也必将推动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持久地开展。 二 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人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质。人为本,做人的素质,特别是人格,是本中之本。所以,我一再告诉同学:“你们到大学来干什么?三件事:第一,学会如何做人;第二,学会如何思维;第三,学会掌握必要的高层次的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三者不可分割,彼此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影响,但学会如何做人是基础。”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张楚廷教授有一个十分生动、十分形象、十分深刻的提法:“让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更富有,更聪明,更高尚!”如果富有是指知识与能力,聪明是指思维,那么高尚就是指做人,特别是指人格。 做人的关键、人文素质的关键是人的感情或情感。骨肉情,手足情,鱼水情,故园情,爱国情,民族情,友情,爱情,恋情,乡情,如此等等,何胜枚举。人是感情动物。我们传统教育强调知、情、意。如果“知”主要涉及智育,“意”主要涉及德育,那么“情”主要涉及感情或情感,涉及情操。这是理性的情感,它既有自然遗传的本性的因素,乃至是动物的本性的因素,“性相近”;然而,作为人,作为异于禽兽的人,更有呱呱堕地后在人类社会及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强烈的理性的因素,“习相远”。试看,已屡见不鲜之例,如果一个婴儿出生后,为狼所抢去,有幸为狼哺养,几岁后又找回,然而已成为“狼孩子”,习相远——无人性,无理性。做人,首先是有无理性的情感,有什么样理性的感情。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鄙?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真理,什么谬论?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要赞成,什么要反对?什么要弘扬,什么要唾弃?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这无不涉及人的情感,无不涉及情之所喜所爱,情之所恶所恨。明末密云禅师讲得好:“具足凡人法,凡人不知;具足圣人法,圣人不知。圣人若知,则是凡人;凡人若知,则是圣人。”这里的法,其本质就是已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理性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