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我国文化馆的改革也正在走向深入。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广大群文工作者都在积极实践,认真探索,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文化馆往何处去?不仅是文化馆自身工作人员集中探讨的主题,而且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遵循马克思主义所阐明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运动规律,我认为有必要根据目前各地文化馆的改革成果,加以条理化、系统化,实现一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这种阶段性的总结,对指导文化馆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深入、改革将是有益的。文化馆的改革是一个复杂事物发展过程,或者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受着内部各种因素制约,也受着社会政治经济大环境及外部各种其它因素的制约。在改革的进程中,也还会有很多新的矛盾没有或正在显现出来,正确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那种企图文化馆改革一步到位的思想是不可取的,如果草率行事,盲目地进行所谓的“动大手术”不仅使文化馆的改革到不了位,而且会贻误我们的事业。为此,我认为根据各地文化馆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共识: 一、进一步确立文化馆是当地政府部门设立的全民所有制的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 群文战线的同志们常说:“有为”才能“有位”。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有位”才能更好“有为”,二者相辅相承。所谓“有位”,关键是找准文化馆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位置。坚持文化馆事业单位的性质,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紧紧依靠当地党和政府的领导,按照党和政府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有所作为,这是我们文化馆得以生存发展的“金字招牌”,是我们立足之本。当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文化馆也要适应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体制上也必须进行改革。但我们改革的目标是把文化馆建设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文化事业单位,而不是改变其性质。 二、努力发挥文化馆在当地社区文化中的主导作用 文化馆在两个文明建设中不但应该而且可以发挥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我们文化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最大优势。其他任何高档次,超豪华的娱乐设施都无法与之相匹敌。文化馆不能办成单纯的娱乐场所,要重视发挥文化馆的宣传教育功能,要保持公益型的服务和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文化馆始终要坚持“两为”方向,不能办成“贵族俱乐部”或仅仅成为少数“大款”们出入的场所,它的大门要始终朝着广大人民群众敞开。“围着中心转,按照职能干”,文化馆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主要体现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体现在培养“四有”人才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目前很多地方文化事业单位进行的有益尝试,但从根本上讲,直接为经济搭台唱戏不是文化馆的主要任务,不能把文化馆办成某个企业或某些企业的从属部门。文化馆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不但是现实的,而且是一个长期发挥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要有长远战略的目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求急功近利是不可取的。 三、不能把群众文化事业全面推向市场 就整体范围而言,文化馆不能最终走自收自支、自负盈亏、企业化的道路,否则,文化馆的发展就有可能走进死胡同。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馆的一些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也要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但这只是文化馆的局部。有的同志提出,文化馆应由过去无偿的公益型全部转变为有偿服务的经营型。我认为,这种提法并不十分全面,因为文化馆尽管要开展各种有偿服务、文化经营,但其根本的目的还是在于繁荣群众文化事业。补人更要补文,产出更要投入,抓钱财在于培养人才。所以各种无偿服务项目、公益型的活动不仅还应该保留,而且随着文化馆的经济实力增加要不断增加,现在有些文化馆已经有能力既养活自己又发展事业,实行自收自支的管理形式,很少数的文化馆经济实力雄厚,提出“不吃皇粮交公粮”的口号,这些都是事实。但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文化馆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的成果,是因为政府多年来投入的结果,是文化馆自身改革的成果。从全局上看,这只是少数,相当多的文化馆仍然在那里苦苦奋斗,解决经费问题仍然是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掐粮断奶”,无疑是把这些文化馆逼上绝路,或名存实亡,被市场经济所淘汰。因此我们要努力争取政府部门对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而这种投入,主要是投在基础上,用于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软件不软,硬件要硬,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把事业真正搞上去。 四、文化馆的改革不应是一种模式 我国幅员广阔,各地的差别很大、文化馆改革必须从本地区、本馆的实际出发,不能一刀切。虽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但具体说来不应该强求一个模式,应各具特色,我认为,要尽量用足用好当地政府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有利政策,主动争取党和政府部门的领导,把文化馆的改革搞好,要允许各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改革实践,在这方面宜于宏观管理,只统一大政方针,不宜把具体政策规定过死。文化部社文司先后确定了两批全国群众文化事业试点单位,抓住重点,总结经验,带动一般,这是个很好的办法。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经过我们广大文化馆工作者的积极实践,再加上群文理论工作者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一部能反映文化馆工作规律的、适应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比较科学的新的《文化馆学》会应运而生。并且,这部理论上的专著会随着文化馆的改革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五、要牢牢保住文化馆的现有阵地,并力争有新的发展。 我们现有的文化馆场所,是我国群文事业的主要载体之一,是十分宝贵的国办文化阵地。尽管多数文化馆阵地并不十分宽裕,设施还不十分先进,而且由于国家财力有限,也还不可能能一下子就那么先进“现代化”起来。但是,这是国家多年来投资的积累,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十分珍惜,要把它做为“金不换”的场所,充分发挥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十分冷静地看到,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部分文化馆出现了阵地流失现象,有的把大部分场地出租给外商或经济部门,有的被其他部门所挤占,自己无法存身,业务干部人心不稳。有的人把上述情况称之为文化馆、站的“滑坡”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客观地分析,一些文化馆为了解决经费困难,出租部分场地,渡过难关,本也无可非议。但是我们认为,这里要坚持几条原则:一是文化馆的主阵地或者说是多数阵地不能出租经商,保证群文活动场地使用,做到“文不改姓”;二是出租场地是短期行为,是过渡措施,期限不宜过长,待文化馆的经济实力雄厚,还是应把它收回来;三是有条件的文化馆要尽量争取扩充自己的地盘,让群文事业越干越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