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西文化,鸦片战争以来,学者们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广泛论争,并两度掀起全国范围的文化高潮:“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和改革开放之后的文化热。第一次高潮使一部分国人在理论上认识了中国文化的糟粕,结识了西方文化的精华,并使之势不两立。如陈独秀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①第二次高潮则使大多数中国人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追赶的方向,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同时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文化基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一些重要的文化问题仍未受到充分的关注或未得到深入的探究,如美国文化这一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碰撞及其焦点,中美文化的碰撞在中国所引发的社会现象及其主客观成因等。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些问题的重要性还不很明显的话,那么,在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的今天,则极有必要对这些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 (一) 中华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真正碰撞始于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之前,中西文化的碰撞基本上处于小面积思想意识的冲突和个别文明成果的较量。基督教思想的登陆、西洋历法的挑战和西方先进科技新产品的初露锋芒只是在中国这个既大又深的水潭中投入了一块巨石,石头虽不谓不大,但撞击的面积毕竟有限,所以真正被惊醒并感到疼痛的只是占庞大人口中一个很小比例的优患型知识分子以及个别比较清醒的帝王将相,其他国人要么鼾声依旧,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食而不管其味。鸦片战争对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当头棒喝,使自我感觉良好的中国人数千年来第一次认识到不仅自己的国家大难当头,而且自己的文化也危机四伏,面临着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的挑战。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中华帝国的没落之日恰恰是美国的崛起之始。从此,美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农业产量持续上升,工业化进展十分顺利,至19世纪末,美国在经济诸方面已经超过了其最强大的对手——英国,成为西方最强国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成为无可争议的霸方,美国文化随之一跃成为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主流,在与中华文化的碰撞中也由配角迅速变成主角。 中美文化的碰撞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到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到台湾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中美文化碰撞的表现形式为,中国一直处于被掠夺、被威胁、被欺骗、被利用的地位。不论是1844年的“望厦条约”,1858年的“天津条约”,还是1936年的“中美白银协定”,对中国人来说,没有一个不是丧权辱国、任人宰割的铁证。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中美建交。在这30年中,中美文化处于完全的敌对状态,不仅在社会制度上、军事上、外交上敌对,同时还表现在文化事业上的敌对。但是,中华文化已经走出了任人宰割的恶梦,进入了平等对抗的阶段。虽然在国力上有明显差距,但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仍然在朝鲜战场上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在外交上多次挫败了美帝国主义的阴谋。1979年之后,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政治、外交、经济上的摩擦仍然不断,但是军事冲突没有了,文化上的交流越来越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大陆,从前那种美国文化的单向撞击,包括军事、外交和经济上的围剿,变成了同一水平线上公平的正面较量。广大的中国人民第一次心平气和地用没带有色眼镜的眼睛认识了美国文化和没有被贪婪和野心扭曲了本性的美国人。所以我们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中美文化真正意义上的碰撞始于改革开放。 讨论现阶段中美文化的碰撞,如果仍然采用老一套办法,重复那几对熟透了词语,如“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②或简单地妄论曲直,武断地评说优劣,显然没有任何意义。中华文化之于那些经济发达民族的文化,尤其之于美国文化的不同,要比我们已经认识到的多得多,甚至比我们感觉到的也多得多,更要比我们学者们所总结归纳出来的条条复杂得多,深刻得多。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更是异常的多姿多彩、斑驳陆离。下关东、走西口、赴西洋、留东洋,千百万中华儿女各有困难遭遇、各怀壮志雄心,但人在天涯,魂系老家,乡土观念比任何一个民族都强烈,对祖国总是一往情深。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卖国求荣的汉奸,也有不少在洋人脚下扮狗,在国人面前摆爷的败类,更有数目颇大的不忠不孝之流,但真正的中华儿女从来就以忠孝为做人之本,以牺牲个人促全整体为荣,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在中国人看来,个人只是国家民族这个总机器,家族这个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为了国家和家族的群体利益,作为其一个微小部件的个人可以而且应该随时奉献上自己的一切。“孤掌难鸣”、“独木易摧”是中国人世代深信不移的真理。个人是整体中的一小部分、沧海一粟,即使你再聪明、再伟大,离开了整体也会一事无成,甚至生命本身都会失去意义。因而才有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有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这就是作为中华文化脊梁的群体本位意识。 美国人也有群体观念,有时还很明显,他们的国旗比其它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旗使用率都高,作为美国人,他们一直感到自豪,但这只是一种表层观念,绝不是美国文化的内核部分。如果有一天美国变穷了,变弱了,成了受人欺凌的第三世界,美国人是不是还会走到哪里把星条旗带到哪里,是不是还会有那种“天之骄子”的豪迈,这的确是个未知数。美国人乐善好施,对联合国和第三世界的经济支持和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文化事业的援助应该说是最多的,但这些慷慨解囊往往是为了保持世界盟主的地位,或者是出于“吃小亏沾大便宜”的动机,用美国人的话说,在美国从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国人比任何一个民族都更喜欢高喊“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口号,但这些口号在美国没有一个不是以“个体”为出发点的。美国人一贯强调艰苦工作,公平竞争,首创精神和进取意识,但这一切都是为了个人的成功,尤其是财富上的成功。可以说,在美国这个无论是军力、财力、科技实力还是人力、物力都堪称当今世界之最的国家里,每一个公民每天习惯性地忙于思考的,终日为之辛苦的是一个非常渺小的对象——自己。个人成功是从殖民时期到现在美国人始终不移的追求,个体本位意识是美国文化最深层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