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十五年来,伴随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深圳的文化建设也堪称“超常规发展”。各方面文化建设的投资已超过15亿元以上,各类文化产业的经营年收入超过20亿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伴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乃至整个社会结构都在发生着重大改变。时至今日,深圳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新兴城市,成为镶嵌在祖国南海之滨的一颗明珠。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根据将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既定战略,深圳市委、市政府在《深圳市1995-2010年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出用十五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将深圳建成一座以“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文艺精品和文化人才荟萃的中心、现代文化艺术产品生产的基地、文化艺术商品交易的市场”为主要内涵的现代文化名城。这一发展目标的提出,对整个深圳跨世纪发展战略来说,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一、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考古学者在广东环珠江口地区发掘了数量可观的沙丘遗址,揭示了在华南沿海地带生活的广东先民的文化演变过程。岛屿多、海岸线长的滨海环境,便于走向世界,接受海外先进文化。因此,海洋给沿海地区带来开放的优势,“海洋文化”便具有“开放型”、“外向型”的特点和传统。 深圳毗邻港澳,背靠内陆,是改革开放的试验场、一国两制的临界线、中外文化的交汇点、移民汇集的新都市,这种特殊的地缘、人缘关系,使其在跨世纪发展战略中,势必要发展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面对“九七”香港回归与华南经济文化圈的日趋形成,深圳要实行“联合内地、发展自己、形成优势、影响香港”的原则,在继承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吸收海外先进文化,从而创造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在华南经济文化圈乃至整个中国内外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的“窗口”作用。 “栽种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深圳在过去的十五年兴建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大剧院、电视台、南国影联、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华夏艺术中心等颇有规模的骨干文化设施,举办了“深圳·珠海国际艺术节”等大型文艺活动,吸引了13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表演团体和著名艺术家来深一展风采。在跨世纪文化建设中,深圳要建设一批档次高、功能全、设备先进、具有深圳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设施,为举办全国和国际性大型文化艺术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现在已兴建的有深圳书城、关山月艺术馆、有线电视台、少儿图书馆,以及正在筹建的中心图书馆、深圳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特区文化研究基地、粤剧技艺馆、深圳艺术博物馆、深圳科学馆、深圳文化艺术交易中心、电影大厦、南山电影城等,拟在交响乐团、锦绣中华艺术团、世界之窗五洲艺术团等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成有国际水准的剧院群体和艺术表演团体,使之具有举办常设性国际文艺、体育比赛的能力,以及开展国际性文化学术交流活动的能力。在市政建设方面,要体现独特的文化个性,保持并发展“万国建筑博览城”的风格,遏止建筑风格日益“单一化”的趋向;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要切实做到设计认真、结构科学、功能突出。在旅游文化方面应在“锦绣中华”等主题公园、人工景点的基础上,根据当代人旅游审美取向,兴建一批探索未来世界奥秘以及体现山海风光的旅游新项目。在文化娱乐方面,既要有交响乐等高雅艺术,也要有“大家乐”此类满足打工一族的广场文化,以及其他满足不同层次市民的需求的丰富多采的娱乐形式。 要进一步活跃文化交流活动。继续办好世界华人诗会、国际水墨画大展、国际摄影大赛、大剧院艺术节、少儿花会等文艺活动;筹办深圳国际交响音乐节、国际旅游文化节和’96全国书市等全国性、国际性文化活动。配合“九七”香港回归祖国,要进一步加强深港文化交流,借助在香港举办的各类国际性艺术节丰富深圳的文化生活。深港两地要寻找文化“认同”和“存异”的连接点,加强文化交流,促进香港对祖国的向心力,架设“一国两制”条件下文化交流的引桥,以稳定香港、影响台湾、互通信息、共同振兴中华文化。 二、文艺精品与优秀文化人才荟萃中心 要建成现代文化名城,关键要出文艺精品和文化名人。深圳创办十五年,从内地引进大批文化人才,创作出不少有深圳特色的优秀作品,荣获600多项(件)国家级和省、市级奖项。但从建成国际城市的要求看,我们的文艺创作缺少鸿篇巨著,文艺队伍缺少名流大家,文艺管理人才更为缺乏,这些都是深圳文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诚如著名学者余秋雨所说,深圳地处连接内陆与香港的边缘,是一块文化的松软地带、一块有待文化人去开垦的地方。因而,这也是一块充满希望的地方——少了传统文化的重复,没有权威的压力,避免了流派之间的门户之争……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些良好的条件,加上深圳社会经济条件的种种优势,必将吸引各种勇于创新与开拓的现代人才。地处“海洋文化”区域的深圳,要以“开放”、“兼容”、海纳百川的胸怀,在这里建立一种崭新的机制,营造一种浓郁而又宽松的文化氛围,使深圳成为一个适宜各种艺术门类探索、创新的试验场,使全国各地的艺术家都愿意到这里来漂泊、栖息,在这里一圆艺术家之梦,从而使深圳形成一个在中国无可代替的文化码头。 因此,在制订“深圳文化发展规划”过程中应采取积极措施,形成一套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使深圳成为吸引文化人才的“福地”。要进一步加强文化教育,筹办文化艺术学院,加速培养各类文化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的艺术创作、表演、理论、文博、图书馆学、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以及文化行政管理和文化经营管理的跨世纪专业人才队伍,同时注重用优惠政策引进各类高级文化人才。要深化文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引进竞争机制,造就一支具有良好思想、业务素质并具有宏观管理能力的文化管理队伍,培养一批优秀的作家、艺术家、出版家、理论家;培养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编导、名演员、名主持人;培养一支熟悉市场规律、善于经营的文化经营队伍;培养一批学识渊博的文化科技研究和开发队伍,使深圳成为优秀文化人才荟萃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