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自发地构成以天——性——道为内层结构,以哲、农、医、兵、艺为外层结构的文化巨系统。本文通过对文化系统结构的剖析,看中国文化方圆互容、层层扩大的特点;通过论述系统结构的内部功能,看中国文化各要素功能化、内约化和渐进发展的特点;通过系统与环境信息的交换交流,看中国文化进化的形式及其能量来源。 关键词 方圆互容 环中 相对性 主导制约 渐变性进化 关系理论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创造模式。它是历史的,但又是未来的基因,控制着未来文化的定向进化。我们研究传统文化,并不仅仅是为了炫耀过去曾经有过的辉煌,而是要站在一个全新的科学角度去审视文化自身,以为未来文化的创造提供积极的价值因素。长期以来,众多著述较多的是对文化各个要素(如哲学、宗教、艺术、文学、政治等),做精辟的论述和探研,却甚少对文化体系的内在联系和各组成部分的普适性展开充分的讨论,结果是难以对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要素为什么普遍存在功能化的趋向?中国古代文化为什么难以与近代文化衔接?中国传统文化内含的现代化因素究竟在哪里?等等。本文试图通过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系统内蕴结构的组成、系统功能及系统进化的形式,接触以上提到的带根本性的问题,希望对问题的解决有一点帮助。 一 中国是一个早熟的大一统国家。商周严密的家国同构实体,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格局,汉在统治思想上确立大一统机制的地位等等,都将民族意识导向整一性的框架中。 先秦哲人曾提出“一”的概念,《老子》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①“一”与“多”相对,是各种相异事物的“统一”,而不是“同一”事物的叠加累积。由此可见,事物之间具有内在的关系结构(系统)这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观念,很早就被古人把握了。尽管这种对“一”的认识仅仅是通过观察和对“人之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②的思想获得的,但这毕竟迈出了人类原始系统观形成的第一步。 原始系统观以《易》的阴阳消长为基素,以“五行”说的元素相互作用为基础,以《河图》、《洛书》的象、数、理统一为根本,建立起一个宇宙发展的图式。这个体系的建构,在战国末年秦国相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和西汉淮南王刘安编撰的《淮南鸿烈》时有过一个挫折,但到汉武帝时,却取得很明显的成就。汉代哲学家董仲舒等吸纳诸子对儒家有用的东西,终于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一般系统论的理论模式——以“天人感应”为中枢,以五行作为表层结构,以阴阳作为深层结构的阴阳五行统一体。从魏晋的玄学至宋明对本体(道)的求索,中国的系统观从笼统、模糊而至有序,同时也有了明确的目的性。 中国古代文化在这种氛围中成长成熟,逐渐形成固定的内涵和外延,并自发地组成各要素(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和相互制约的文化巨系统(见图一)。
图一 中国古代文化系统结构 1.系统外控制层 2.文化现象层3.文化内涵层 4.内涵循环关系圈 在这个系统内,“天——性——道”③构成文化内核,是文化的内层系统(以内方表示)。“天”、“性”、“道”,作为深层结构的组成部分,三者自成一体(以构成内方的三个三角形代表),但又互相渗透,互相依托(以虚线内圆表示)。内系统的中心是“道”,尽管古代诸学派对“道”各有心照,但最终都可以归纳为对自然发展规律的理解:“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④。“天”是“大道之原”,凡“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是之谓天⑤”,“天”因此可以泛指物质的、客观的自然,包括人体自然。“性”指人性,包括“原性(动物之性)——“恶”、“欲”、“妄”等,也包括社会之性,即荀子所说的“伪”,以及善性、德性等等。 古代文化系统的处延是作为主要文化现象的五种形态(“五艺”)——哲、农、医、兵、艺。每一种形态为一个子系统,其中蕴含若干更小的子系统。文化现象是本质的外在体现,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⑥,因此对“天”,“性”、“道”一体化的认知形成哲学(包括宗教);对心性、人性价值以及移情方式的表述和追求,产生了艺术(文学、音乐、绘画、造型艺术等等),如诗歌“言志”“缘情”,“独抒性灵”⑦,音乐“产乎人心者,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⑧,中国画“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⑨;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由此形成的自然观又成为农耕技术(包括其他应用技术及与农业相关的天文、历法、水利等)发展的指导思想。此外,“道”与人体自然(生理现象)、自然规律的有机结合,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而“道”与“性”(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的统一,又成为古代兵法(包括商业)的战略大纲。 文化现象作为子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哲、农、医、兵、艺五者本身处于环的系统内(以外圆表示),形成横向交错和循环的关系,并按照五行克谐和胜复的原则,进行自我调节,同时又通过与深层结构的联系,进行纵向演进。这样一来,文化系统内部便具有一种自发的平衡调节机制,它使古代文化处于稳定和相互依存的状态中,若牵一发则必动全身。也正因为系统内保持着普遍联系的关系准则,每一个子系统的实际运作,都需“观其会通”,将整个系统的相关信息纳入自己的视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