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武汉大学、湖北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书院、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禅学研究》编辑部、湖北省佛教协会、湖北省哲学史学会、黄梅县人民政府等九家联合发起的“首届禅宗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1月12日至15日在中国禅宗重要发源地——湖北省黄梅县隆重召开。与会代表共100余人。大会收到学术论文70余篇,禅学著作10余部,著名学者任继愈、石峻、肖萐父、吴立民、方立天等出席会议,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本次学术研讨会首席顾问赵朴初老先生发电致贺。来自海内外的禅学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围绕“禅宗与中国文化”这一主要论题,从禅理、禅法、禅风、禅史、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地位与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禅宗的形成及“东山法门”在禅宗史上的地位 禅宗是印度佛教思想中国化的产物,是佛教教义与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有机结合而成的最具有中国特色也最富有生命力及创造性的佛教宗派。关于这一宗派的具体形成,武汉大学肖萐父教授等认为:确切地讲,禅宗乃是初创于四祖道信,完成于五祖弘忍,发展于惠能、神秀。武汉大学黄钊教授指出,弘忍“东山法门”的开创,标志着禅宗的历史形成。南京大学洪修平、徐长安等也认为,道信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奠定了禅宗思想的理论基础,弘忍进一步在修行实践上创立宗风,使完整意义上的禅宗得以形成。学者们认为,之所以说禅宗初创于道信、完成于弘忍,理由在于:(1)“东山法门”已经包含了以后南北禅宗的基本思想和方便法门。(2)体现在禅门百丈清规中的中国禅宗丛林制度的基本原则,都已于此时奠定。(3)当时以蕲州黄梅为中心,湖北一带已成为弘忍及其门徒的主要活动区域。(4)“东山法门”已开始打出“传佛心印”、“教外别传”的旗帜,心传理论、禅修理论、顿悟理论、明心见性学说等都已成熟,禅宗五祖的传世法系也于此时成为定说。(5)南能北秀争夺法统的历史事实,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禅宗于弘忍“东山法门”之时已经创立。 与会学者还就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的禅法及其相互师承关系进行了探讨。关于道信,武汉大学吕友祥先生认为,其禅学思想主要表现为戒行与禅修结合、楞伽与般若诸经相融、知解与践行相扶、渐修与顿悟相连、坐禅与作务并举的禅风、禅理、禅法。关于弘忍,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任继愈教授指出,其禅学主张主要有:第一,继承道信的坐禅修养方法;第二,认为坐禅以外还有其他途径同样能体现佛道;第三,贯彻了般若大乘空宗扫除名相的宗旨。这三个方面大体包括后来禅宗各个支派的宗旨和方法。关于惠能,学者们认为,其禅学主张主要有“人人皆有佛性”、“内求成佛”、“一闻即悟、见性成佛”及“无相”论等。 二、禅宗思想的本质、内容及基本特点 与会学者认为,禅宗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同它自身所依赖的社会基础、所持有的宗教理论、所追求的人生理想等有着直接关系。任继愈先生指出,禅宗作为宗教的团体,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禅宗是农民的佛教。禅宗得以在中国广泛流传,经久不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有千千万万小农经济存在。中国人民大学方立天教授进一步指出:中国禅宗的禅是一种人文理想,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修持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哲学、生活艺术、心灵超越法。神宗的根本精神就是超越。生命主体与宇庙客体等一系列人类所面临的矛盾,是禅宗的超越对象。其超越结果主要表现在:使人的情感得以渲泄,烦恼得以排除,痛苦得到缓解,心绪趋于稳定,心态归于平衡,提高生活意境,在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人的内在本性与超越佛性的终极合一,从而使每个人获得真正认识和积极安顿。概括地讲,禅宗思想包括本体论、心性论、体悟论、修持论和境界论等基本要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心性论、修持论和境界论。此三者,分别阐明了禅修成佛的根据(基础)、方法(中介)和目的(境界)三个基本问题。在这三者中间禅修的根据、方法和目的都是以心性论为中心展开的。心性是禅理的基础、禅修的枢纽、禅境的极致。心性论是禅宗思想的核心。与会学者还指出,禅宗思想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1)直指人心,不立文字。(2)成就理想,不离现实。(3)继承传统,不断创新。 三、关于“南顿北渐”问题之争 顿渐之争是中国禅宗史上的一大历史公案,也是这次讨论的中心议题之一。南京大学赖永海教授认为,所谓“悟”,说到底是一种思维方法,是思想过程的“飞跃”,或曰渐进过程的“中断”,并借助于这一“飞跃”或“中断”,在思想的瞬间整个地把握思维的对象。他认为,禅宗所要认识和把握的对象是那种既无形无象又无所不包的“心性本体”,如果禅宗不借助于“悟”的思想方式,而去采用“渐修”的方法,是永远不能实现对“心性本体”的整体把握的,也永远不能达到禅宗最终目标即“识心见性,成佛作祖”。黄钊教授认为,“悟”含有解悟、证悟、觉悟、达悟等多种意义。“悟”的反面是“迷”,只有“悟”才能“去迷”。“修”也是相对于“悟”而言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渐修是顿悟的基础和前提,顿悟是渐修由量到质的飞跃。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教授认为,顿悟是一切佛教的真髓所在。禅宗之所以存在南北之争,是因为北宗是渐修,重在行;而南宗是顿悟,重在知。吴教授还认为,对于禅宗史上的顿渐之争,我们应采取修与悟、定与慧、知与行相统一的观点,不能只弘南宗,没有北宗,而应南北圆融,渐顿一体。今日中国禅宗的复兴之路,也就在于圆融南北、圆融能、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