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俗和饮食民俗的关系 饮食民俗,亦称食俗、食风、食性、食礼或食规,它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食俗隶属于生产消费民俗的范畴,是民俗中最活跃、最持久、最有特色,最具群众性和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饮食民俗是构成中国饮食文化的要素,与中国烹饪的关系非常密切。不仅烹调原料的开发,膳食结构的调配,炊饮器皿的择用,工艺技法的实施,养生食疗的认识,筵席燕赏的铺排,风味流派的孕育和烹调理论的建立,会受到食俗的约制;而且烹调意识中的人情味,厨房设施里的乡土情,酒楼的商招,厨师的行话,还有乡规民约、社交仪礼、民族食风、饮食忌讳,以及四时八节的大菜和小吃,各地肴馔的品味和审美,也都有食俗的“酵母”在里面发生作用。所以,要总结中国烹饪近万年的理论和实践,就需要对饮食民俗进行深入广泛的探讨,建立它的学科体系,以填补中国饮食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空白。 二、中国饮食民俗的成因、表现形式和分类体系 民俗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进步的。饮食民俗亦是如此。如果探寻其成因,中国食俗主要导源于五个方面:一是经济原因。食俗虽然是种文化现象,但其孕育和变异无疑会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制约。换言之,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基础,便会产生相应的膳食结构和肴馔风格。像元谋猿人时代茹毛饮血,北京猿人时代火炙石燔,山顶洞人时代捕捞鱼虾,河姆渡人时代试种五谷;再如鄂温克族猎熊,哈萨克族牧羊,高山族种芋头,土家族栽栗树,无不与此有关。久而久之,食物来源及其调制手段便会演化成为食俗事象的主体。二是政治原因。饮食民俗经常受政治形势的支配,尤其是当权者的好恶和施政方针,往往会左右民间食俗风尚的兴衰。像唐王朝崇奉道教,视鲤鱼为神仙的座骑,加上“李”为国姓,讲究避讳,故而唐人多不食鲤鱼,唐代也极少见鲤鱼菜谱。又如元代对各少数民族和宗教采取宽容、利用的政策、重视边陲和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所以“西天食品”、“畏吾尔食品”、“回回食品”、“西夏食品”、“蒙古食品”、“女真食品”、“高丽食品”和“南番食品”得以介绍到中原。还有明代宫廷时兴用红木八仙桌宴享群臣,清代王公以能吃到御赐的“福肉”为荣,上行下效,都蔚成风气。三是地缘和气候原因。饮食民俗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地域和气温不同,食性和食越自然也不同。像西北迎宾多羊馔,东南待客重水鲜,朝鲜族爱吃苹果梨泡菜,壮族会做竹筒糯米饭;以及东淡、西浓、南甜、北咸口味嗜好的分野,春酸、夏苦、秋辣、冬咸季节调味的变化,均与“就地取食”、“因时制菜”的生存习性相一致。这种饮食上的地区性差异,正是各种菜系或乡土菜种风味特征形成的主要外因。四是宗教信仰原因。“民俗是退化的宗教”,不少食俗乃是从原始信仰崇拜或现代人为宗教的某些仪式演变而来的。像蒙古族尚白,以白马奶为贵;高山族造船后举行“抛舟”盛典,宴请工匠和村民;布朗族逮着竹鼠必须戴花游寨后方可吃掉;水族供奉司雨的“霞神”完毕大伙才能分享祭品;还有和尚们过“浴佛节”,穆斯林过“斋月”,广州商人正月请“春酒”,厨师八月十三朝拜“詹王”等食俗的出现,皆源于此。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教义和戒律对教徒的约束力极大,故而此类食俗一旦形成往往就很难变更。五是语言原因。语言既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又是食俗世代传承的工具,同时语言本身也是民俗事象之一。像刀工、涨发、焯水、走油、火候、调味、端托、折花这类烹饪术语的问世;餐旅业中常见的店名、菜名、席名、台名、楹联、字幌、厨谚和歇后语的流行;以及某些食品的传闻掌故,某些地区的饮馔歌谣,某些菜种的方言土语,某些名师的雅号美称之类,无不具有这种属性。而且不少涉馔语言被各阶层采用后,就变成全社会习用的普通词汇;随着这类词汇的广泛传播,它所体现的食俗也就逐步地深入人心了。 倘若再结合中国饮食史来考察,更可看出上述诸因素与饮食民俗的相伴共生关系。例如:生食阶段与图腾崇拜;熟食阶段与火神敬仰;烹饪草创阶段与氏族的凝聚心态;原始祭祀阶段与先民的媚神活动;食物品味阶段对原料的开发和工艺的钻研;菜点命名阶段对口承语言民俗和杂艺游乐民俗的借鉴及移植;筵席配器阶段对实用工艺美术的欣赏;诗酒酬酢阶段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风味流派形成阶段对乡土气息的重视;科学烹调阶段对营养卫生的深入研究等。凡此种种都说明,中国饮食民俗根深蒂固,枝繁叶茂,花红果硕,它始终是与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政治、文化紧密地胶结在一起的。 与此同时,中国饮食民俗的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其传承惯制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所也各自不同。详见下表所述: 中国饮食民俗的表现形式
续表
续表
这张表告诉我们:食俗的外延宽泛,涵盖面极大,几乎波及到人类饮食生活的全部领域,并且影响到农业开发,手工业生产、商业贸易、城镇建设、工艺美术、中医食疗、文学艺术、娱乐杂兴、人际交往、伦理道德、社会风气、宗教信仰以及民族关系等等方面。透过这些五光十色的食俗事象,人们可以增长知识,了解社会,陶冶情操,改造世界。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借鉴民俗学中的分类方法,将中国饮食民俗分作年节文化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含居家饮膳食俗、人生仪礼食俗、饮食市场食俗、地区乡土食俗)、宗教信仰食俗、少数民族食俗四个既有联系又各成体系的类型,分别进行专题考察。 其中,年节文化食俗,即年节期间饮食方面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民俗事象。它是年节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观察节日家宴的最好窗口。由于年节起源于天文历法、生产和生活习俗,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一种有固定庆贺时间、有特定主题及活动方式,有众多人群踊跃参加,世代相袭,自觉自愿的社会活动日;而年节文化又是围绕着年节而产生的复杂的社群文化现象(包括岁时佳节的信仰、心理、伦理、道德、传说、礼仪、游艺、习俗、物质、食品,以及社会控制与调适等),涉及到祭祀、纪念、庆贺、社交、游乐、休整、补养诸方面,故而在元旦、上元、端午、中秋、重阳、祭灶等节日里,人们多通过相应的食俗来烘托喜庆气氛,加强亲族联系,调适家庭成员生活,弘扬民族文化和进行家风教育。这一食俗事象丰富多彩,最具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