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九品文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以“九”为模式的文化源远流长,大量史料说明,“九品文化”发端于远古夏禹时代,“九州”的划分不仅仅是地理概念,也使“九”深深植根于华夏民族思想意识中。班固以九品叙录古人,陈群立九品官人法。“九品模式”开始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影响涉及中国古代文化、文学、政治等各个层面,形成了中国古代以“九”为大,以“九”为最的“九品文化”。 在中国古代,“九”无所不在。中古时代的“九品文化”,更显示了“九”的成功与辉煌。所谓“九品文化”,是指与九个等级的品位模式有关的和以这种“九品模式”为依拟、参照对象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追溯其历史的渊源,并揭示其特有的内蕴。 1 在新冰期的严冰融解之后,地球上洪水滔滔。梁启超《孔子改制考·创教篇》云:“洪水者,大地所共也。人类之生,皆在洪水之后,故大地民众,皆区萌于夏禹之时。”与此同步,在传说中的夏王朝,“九”便与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九品文化”亦滥觞于此时。《山海经》第十八《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夏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天帝殛鲧用禹之后,又赐以九种治理天下的大法——“九畴”。《尚书·洪范》载: 鲧堙洪水,汨陈其五行,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义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又《传》云: 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所以次叙。 受此影响,在解决水患之后,大禹乃定天下为“九州”,即: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①。大禹又用九州之长贡献的金属铸成九鼎,成为九州方圆和国家政权最高贵的象征以及禹卒之后几代君王的传国之宝。《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九鼎巨大无比,其规模居古今宝鼎之冠。《战国策·秦策上》:“昔周方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大禹将九州的土地质量和田赋数量分成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土地的等级依次是:雍、徐、青、豫、冀、兖、梁、荆、扬;田赋的等级依次是:冀、豫、荆、青、徐、雍、扬、梁、兖。《史记·夏本纪》承袭了《尚书·禹贡》的这一记载。例如: 禹行自冀州始。冀州:……其土白壤。赋上上错,田中中。 裴骃《史记集解》引孔安国之语曰:“上上,第一。错,杂也,杂出第二之赋。”又曰:“九州之中为第五。”这是冀州的情况。再如: 黑水西河维雍州……其土黄壤。田上上,赋中下。 裴骃《史记集解》引孔安国之语曰:“田第一,赋第六,人功少。”这是雍州的情况,有关其它七州土地和田赋的记载方式也大致如此。 显而易见,大禹对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九州”,使“九”这个极数深入于先民的思想意识当中,此后一切有关“九”的文化现象莫不与之对应。而《尚书·禹贡》对九州土地和田赋的九等鉴别,奠定了九品品位的基本模式。 在宗周时代的礼乐文明的廊庑中,“九”的规模更趋壮大,它如阳春的甘霖,浇灌了社会生活的八方沃土,如政治、经济、法律、伦理、道德、礼俗、艺术等等,几乎是无所不在。如当时的官制有九个高级官职,称为“九卿”,即: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和司空。“九卿”,又叫“九品”。《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韦昭注:“九卿,九嫔也。九品,九卿。《周礼》:‘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群臣外朝时,树立九丛荆棘作为区分职位级别的标帜,称为“九棘”②;周天子还将京都以外的地方按远近分为九等,叫做“九服”③,又称“九畿”④。所有这些名目均体现了九等品位次序的排列。这说明大禹时代关于九州土地和田赋的品位鉴别,在周代已经转变为对以上层官吏为对象的人的品位区分。周代的“九”的殿堂是建立在夏文化的基石之上的。当历史巨人的步履迈入中古时代的门槛时,这一承袭关系便更充分地显示出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大意义。 2 班固的《汉书·古今人表》代表了“九品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对中古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影响。该表居《汉书》八表之末,今人鲜有论及者。清人梁玉绳云:“班汉《人表》,创例也……其实褒贬进退,史官之职,始三皇以迄嬴秦,圣仁智愚,不胜指数。马迁既未能尽录,班氏广征典籍,搜列将及二千人。存其大都,彰善戒恶,准古鉴今,非苟作者。”⑤他肯定了班固的创造,认为他的治学精神非常严谨,并弥补了《史记》的一个不足。梁氏的看法虽然中肯,但并不足以概括该表独特的价值。 《古今人表》将上古传说时代以至秦代的1954位人物分列于九品之中:上上品14人,上中品173人,上下品207人;中上品314人,中中品343人,中下品298人;下上品241人,下中品233人,下下品131人。上、中、下三品人物之和数分别为394、955和605。上品人数最少,中品人数最多,下品次之,九品之中,又以中中品之人数居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