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绪论 几年前,中国科技大学钱临照教授曾用现代实验方法对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青铜器进行过测定,发现妇好墓部分青铜器的矿料不是产自中原,而是来自云南某地。证明早在3200年前,云南的铜矿资源就已经被开发利用了。 本文写作目的旨在研究“滇文化”与金沙江流域青铜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来,宏观上讲,按水域划分,无论滇池、洱海,抑或雅砻江均属金沙江支流。那里形成的青铜文化,全都属于金沙江流域青铜文化的子文化。广而推之,在整个长江文化体系中,金沙江流域古代文化本身就是一个统一的单元。其实,按《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巂、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长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金沙江流域青铜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一个“西南夷”文化。如果再加上个“巴蜀西南外”,那还有个“蛮夷”文化。当然,我们有必要对“滇文化”、“邛都文化”、“洱海文化”以及“蛮夷”文化等子文化作些研究,才看得出其间的差异和联系。 早在30年代末,吴金鼎开始了苍洱发掘①。然而,真正对金沙江流域“西南夷”文化开展大规模发掘、研究,全都在1949年后进行的。40多年的发现、探索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1955-1960年,云南省博物馆筹备处四次发掘晋宁石寨山“滇文化”墓葬,获滇王金印及大批珍贵青铜文物,为“滇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②。1957年,该馆清理了剑川海门口“铜、石并用文化遗存”。③1964年清理了安宁太极山滇墓及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④⑤。调查了大理鹿鹅山、金棱岛、大墓坪青铜器点⑥。这一阶段工作初步勾画出了金沙江流域青铜文化面貌。 第二阶段为1974-1985年,系大发展期。在金沙江南域,1974年,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首次清理德钦永芝石棺墓⑦。发掘呈贡龙于大批滇墓⑧。1975-1976年,该队两次发掘楚公万家坝大批土坑墓⑨。1975年清理了昆明大团山滇墓及呈贡天子庙一批滇墓⑩(11)。1976年再次清理了天子庙另一批滇墓(12)。1977年发掘德钦纳古、石底石棺墓及土坑墓(13)(14),清理了官渡上马村滇墓(15)。大理州文化馆清理了祥云检村石椁墓及大波那木椁墓(16)。1978年,省文物工作队再次发掘剑川海门口遗址。1979年,省文物工作队发掘宁蒗大兴镇土坑墓及西山区王家堆铜石并用遗址(18)(19)。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再次发掘天子庙、石碑村大批滇墓(20)(21)。姚安县文化馆清理了西教场黄牛山石棺墓及上部迭压土坑墓(22)。1980年,省文物工作队发掘剑川鳌凤山大批土坑墓等(23)。大理州文管所发掘祥云禾甸石棺墓(24)。从1977-1982年,省文物工作队五次发掘曲靖珠于八塔台滇墓。1985年,省文物工作队发掘东川普车河滇墓(26),同年发掘永仁维的石棺墓(27)。此阶段在姚安营盘山、牟定琅井、元谋羊于、丽江石鼓、格子、红岩和大姚、禄丰等地均有青铜器发现。在金沙江北域,1975年,四川省金沙江——渡口(西昌段)及安宁河流域联合考查队,在西昌坝河堡子首次发掘大石墓(28)。1976年,凉山彝族地区联合考古队调查了昭觉附城、竹核、四开、喜德,发掘一批石板墓,在喜德拉克发掘大石墓5座(29)。西昌地区博物馆发掘了河西大石墓(30)。1975-1976年,联合再次发掘坝河堡子大石墓(31)。1977年,发掘西郊一座大石墓及冕宁三块、德昌五一果园一批大石墓(32)。同年,调查了盐源泸沽湖地区(33)。1978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清理了米易弯丘大石墓,调查了盐边建康青铜器及花果山土坑墓和渔门、永兴、惠民石棺墓(34)。1980年发掘了普格小兴场大石墓(35)。渡口市文物管理处联合两次发掘盐边渔门完小石棺墓(36)。1980-1981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抢救清理了普格小兴场大石墓(37)。1978年甘孜考古队发掘了巴塘扎金顶一批土坑墓和石棺墓,在雅江呷拉清理了石棺墓(38)。川、藏两省还调查、发掘了分布于康定、新龙、义敦、石渠、芒康、贡觉、木里等金沙江上游地点的石棺、石板墓(39)。这一阶段,以1985年在渡口市正式召开的“中国石棺葬学术讨论会”为标志,“石棺葬热”发展到高潮。 第三阶段由1986年至今,系深化阶段。特点有二,一是建立了诸如凉山彝族自治州文物学会之类以研讨金沙江古代文化为主的学术组织,二是围绕金沙江流域青铜文化主题出现许多概括性强、深化认识的专题性论著。考古发掘相对较少。1986年,云南省博物馆研究公布了1956年采自永胜金官龙潭大批青铜器研究结果(40)。1987年,丽江石鼓等地发现青铜器(41)。东川发现几处冶铜遗址(42)。1988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昆明市文管会联合在嵩明凤凰窝发掘大批滇墓(43)。1987年,凉山州在文物普查中,在金阳木腊沟、越西青龙聊家山、华阳发现一批青铜器(44)。1988年,凉山州博物馆在盐源毛家坝清理一批土坑墓、石棺墓(45)。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与会理毗邻的禄劝,近年来陆续发现石棺墓及青铜文物。 二 金沙江流域青铜文化特征及年代分期 金沙江流域青铜文化的特征显著地反映在迥然不同的墓葬制度、陶系和青铜器群上。这是文化分期、分区、分系及溯源的基础。 (一)“滇文化”类型 1.滇墓墓葬制度 全部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多未发现封土堆。圹口长0.9-6.3、宽0.5-4、深0.1-5米。早期墓墓底设二层台及腰坑。“合族而葬”,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滇王大贵族墓葬规模较大,有棺有椁,互无迭压、打破。这种“公墓”多“盛尸以棺”,大敛。以呈贡天子庙第41号大型木椁墓为例,葬具一椁一棺(46)。木椁长方扁箱形,由椁盖板、壁板、底板构成,椁木全系稍加砍削圆木榫合垒叠。椁、棺盖面随葬品按“珠襦玉柙”之制置放,主要辅以用玉管、玛瑙管、绿松石珠连系之编缀物及大量青铜扣饰、成对玉镯和成串铜镯。在墓首右角,沿墓向列矛5件,在与棺位置相应椁面,反向列以剑、矛。椁底板上放置大型空腔青铜、陶质容器、有铜鼓、鼎、筩、釜和陶鼎、尊、罐。在椁内东南角集中堆放大量青铜尖锋兵器。随葬器物300余件,贝1500枚,玉、玛瑙、绿松石株管数以万计。中小贵族墓葬一般有棺无椁,随葬品显著减少。平民“邦墓”无棺无椁,随葬品极少或无。滇墓多为仰身直肢葬,大墓有杀殉。 2.随葬器物组合 “滇文化”青铜器群器类计有九十多类型。其中,兵器有戈、矛、剑、钺、戚、啄、斧、镞、鐏、狼牙棒、盔甲等;生产工具有犁、锄、铲、镰、凿、削、纺轮、针、锥、腰机件、锯等;生活用具筩、鼎、贮贝器、枕、伞盖、釜、尊、勺、案、杯等;乐器有铜鼓、编钟、铃、葫芦笙;装饰品有浮雕扣饰、长方形扣饰、圆形扣饰、镯、扣、泡、杖。晚期出现铜铁合制器、纯铁器。其中,典型器物有蛇首茎无格剑、一字格剑、啄、有銎戈、鼎、筩、铜鼓、三角尖叶形犁、浮雕扣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