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化研究 世界经济世界化、一体化和区域化、集团化的发展,促进了“地球村”概念的兴起与“寻根意愿”两股思潮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交互影响现象的发生。如何从文化与经济的联姻互动关系上,总结华人成功的历史经验,探寻其发展趋势,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一)依靠网络支持,依靠网络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外华人在经济、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外华人的经济实力,尽管估算的数据不一,也难做到精确,但已被公认为是国际资本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劲旅。而且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无论从东南亚投资市场还是中国大陆市场的情况看,华资(包括港、台、澳资本)的份额都占重要地位并呈上升趋势。按照1992年10月4日《华盛顿邮报》刊载的“新西方中心”高级研究员乔尔·科特金的一篇文章披露:“香港、新加坡和台湾在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的总投资已开始超过日本。”在科技领域,华裔家庭由于历来具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第二代、第三代的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人才济济。即使在像美国这样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也占有相当杰出的地位。 海外华人战后的优异成绩,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人们从不同角度寻找他们成功的条件和原因,有人从深层次探讨把这种成功归结为海外华人的“创业文化”;也有人从华人的运营方式上探讨,把它归结为经贸网络的支撑。其实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前者是成功的动力源,后者是取得成功的道路。 有人曾对东南亚最成功的华商郭鹤年、林绍良、陈弼臣等财团的成功之路专门作了研究。指出:“林绍良在建立其商业帝国时,不断地以伙伴制的形式与其它人结成一个又一个伙伴公司,在国内外以伙伴制缔结政治或经济联盟,无往而不胜,无坚而不摧。在一个又一个的伙伴公司的基础上形成华谊仁集团(按:指由林绍良、林文镜与苏哈托家族共同创办的印尼最大的企业华仁谊根札拉企业集团)及三林集团的商业王国。”①又指出:“在东南亚在传统的华人伙伴制基础上逐步凝聚自己与伙伴的力量,缔结国内外政治经济上的联盟,而建立起举世瞩目的纵横四海遍布全球的商业王国者,除了印尼首富林绍良之外,事实上还有大马糖王郭鹤年,也是擅长以伙伴制建立关系网与商业王国的成功企业家。”②作者认为:他们成功秘诀全在于利用伙伴制,利用海外华人商业网络。③陈弼臣伙伴集团创办的盘谷银行,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盘谷银行是1949年由泰国曼谷唐人街的一群潮州黄金进口商合伙创办的。另有资料称,是陈弼臣于1944年与朋友合资创办的。主要创办人有陈弼臣、周秀辅、郑锦云、林碧枝。陈弼臣苦力出身,白手起家,讲信义、重人情,以传统的华人的商业经营哲学与方式,不仅广泛结识大商号和企业家,而且也一改大银行眼中只有大商家的陋习,与各阶层的客户广结善缘,获得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支持。在国外,逐渐发展成为亚太华人商业贸易的融资网络。经过半个世纪的耕耘,从开始时一家仅有排屋两间、职员23人,发展至今日430家国内分行,18家海外分行,占有泰国总贷款额的29.6%,总存款额的28.13%,外汇买卖的33.3%,成为东南亚第一大银行的规模。1990年资产总值达161亿美元,跨入世界300家大银行之列。有人总结它的成功因素是:“在于准确无误的市场定位,在国内国外都主动上门争取华人中小客户作为客户根据地,又加之为客户穿针引线,提供商情,提供进出口融资等的配套服务,从而成为海外华人商业融资网络。”④从盘谷银行的实证看,华商贸易与融资网络绝不仅仅是一种无组织的松弛联系,而是有组织性的真正的商业网络。 海外华人商业关系网络是建立在伙伴制基础上的,它源远流长,有人认为“可以追溯至唐五代十国的传统伙伴制”⑤。在海外,早期的南洋(即东南亚),贸易和投资在华族同乡之间进行。所以海外华人的这种商业网络联系,早在国际直拨电话、传真机及航空旅行出现之前已经存在”。⑥ (二)海外华人经济的国际化与华商网络联系 二次大战后,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由于政治动荡以及其他种种因素形成了华族以东南亚为中心向全世界扩散的规模巨大的再移民浪潮,使华族人口遍布五大洲149个国家和地区,而且90%以上都成为所在国的公民。随着国籍和政治认同的转变,心态也从“落叶归根”转变为“落地生根”。但是,对于华族族群的大多数,以文化为纽带的民族认同却依然存在,家族内部的联系,反而扩大成为国际间的网络,这样使华人资本呈现出非常特殊的两重性;从家族成员国籍看,往往父在甲国,兄在乙国,弟在丙国……从家族资本来看,又统一于一个跨国集团公司之中,所以华人资本在属地化(成为各个国家的民族资本构成部分),集团化(也与当地主体民族资本结合)的同时,又国际化、现代化。华人资本这样特殊的品格,同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和世界化、一体化双重发展的走向是一致的。同时又因其历史自然形成,由亲缘、地缘、业缘转化的涵盖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经贸网络,而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并且可以起更为积极的作用。 1990年1月,新加坡交通及新闻部长杨林丰博士在出席澄海会馆庆祝银禧纪念联欢会上的讲话中说:“随着世界各地的宗亲互相增进了解,应可彼此在生意与商业上通过联营企业携手合作,就像世界性的公司一样,通过世界性的联系与本地知识合作。”他指出:“由于环球化已成为国际贸易与商业的有效方式,世界宗亲的联系可以在一个新的竞争世界里互相扶持。”还指出:“这样的一种网络,有助我们加强彼此保存文化、传统与遗产的决心,继续发扬我们先辈的美德,传授给我们的子女,并为下一代开拓前景”。⑦ 1991年8月在新加坡举行的首届世界华商大会上,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暨世界华商大会筹委会主席陈永裕说:“今日企业界的口头禅是‘环球化’……华人的环球化是历史事实,我们应加强我们的共同性和共同传统,从而才能分享与了解我们特有的民族性。”“尽管国籍不同,我们仍然可以建立国际华商联络网,它不但可以使华商受益,也同时使所有的商业界受益,在这过程中,也可促进国际间的友好关系。对我们来说,这种无形的友好关系是极为重要的”⑧现任新加坡总统、当时任新加坡副总理的王鼎昌也说:“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和价值观有利于我们大家互相合作。在这个航空交通和通讯十分发达的时代,同世界各地商界人士联营企业已经是越来越普遍的一个现象。亚太边缘国家的经济在九十年代以及将来的二十一世纪里将会继续蓬勃发展。我希望大家可以集思广益,彼此交换经验和心得,在国际华商界里建立起一个经济合作的网络,以扩大业务范围,增加投资盈利”。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