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三代之际为中国谋略学的早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许多谋略方法和思想,成为后代谋略学的源头活水。春秋战国时期,谋略学逐渐发展成熟,涌现出了道家、兵家、纵横家、法家等影响深远的谋略流派。汉唐时期,谋略学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对前代谋略学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和总结,另一方面对前代许多谋略范畴、方法进行补充、发展和修正。宋代以降,谋略学逐渐走上了轻理论而重实际运用的发展路径。在谋略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谋略学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个性:“诡道”论与道德学说并行不悖的学术特色;重人力而轻物力的价值取向;以客观实际为谋略出发点的务实精神。 关键词 谋略思想 发展大势 文化个性 “谋略”,是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字眼。古往今来,因一计而安天下,靠妙策而建奇功的事例,曾促使多少人埋首其间,寻找奥妙所在。“谋略”,又是一个人们十分熟悉的字眼。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到经邦定国、为政从商、治军出使,小到安身之命、待人接物,人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着谋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谋略史。至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更是一个十分讲究用智尚谋的民族,其谋略思想的发展源远流长,传承不辍。 一、中国谋略思想发展大势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谋略大师,大约要首推黄帝。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在与炎帝的长期争斗中,黄帝采用了推行德政,整肃军队,发展农业,扩展疆土,教练士卒的谋略,然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黄帝所采用的这种战法,被后世谋略家们视为“先为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孙子兵法》)的谋略范例。 到夏、商、周三代,中国谋略思想进入早期发展阶段。谋略运筹中的许多原则、指导思想已经被总结出来。在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被称为东方文化神秘殿堂的《周易》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例证。如“乾卦”爻辞中,以“潜龙勿用”,“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隐喻应该根据不同的时间、环境、态势,采用不同策略。又如“大壮卦”爻辞,引用了一个公羊抵篱笆的比喻:“羝羊触藩,羸其角”,“藩次,不羸,壮于大舆之輹”,“不能退,不能遂”。这几段爻辞对公羊抵篱笆的前景作了三种可能性分析:一种是羊碰伤了角。二是篱笆破而羊角暂时未伤,羊就会再用角去抵大车的辐条,终不免伤角。三是篱笆与羊势均力敌,羊角未伤,篱笆未破,而羊角却被篱笆夹住,羊处于进退失据的窘境,从而暗示了这样一条原则:在谋略对抗活动中,进攻的一方必须把握“度”,如果一味逞强,难免自伤其身乃至败亡。再如“履卦”爻辞中说,有人既瞎又跛,却自认为视力好,腿脚健,结果一迈步就踩在了老虎尾巴上而被老虎咬伤。这就揭示了在谋略运筹中必须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周易》中的谋略思想,不仅为“三代”统治提供了重要的谋略方法论,而且成为后世谋略理论的源头活水。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的急剧动荡与变革,诸侯蜂起,大国争霸,全社会掀起了一股研究、运用谋略的热潮。“合纵连横”,“围魏救赵”,“田单破燕”……数不清的谋略家留下的数不清的事迹,为后人描绘了一幅幅能勾起人无限遐想的历史画卷。这一时期丰富的谋略实践,为谋略学的发展成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前提。翻开诸子百家典籍,可以看出儒、法、道、墨、兵、农、阴阳、纵横诸家,无不自成独立的谋略思想体系。不过,由于各家思想侧重点的不同,对谋略学的研究和影响也不能相提并论。相比较而言,道、兵、法、纵横四家更为重视权谋的运用,在中国谋略学的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道家的开山大师是老子,其代表作《老子》可谓是一部专论“君人南面之术”(《汉书·艺文志》)的谋略著作。老子对中国谋略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其一是“矛盾论”。在老子看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存在着大量的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矛盾的双方既彼此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并且总是向相反的方面运动、转化。这种矛盾观对后世谋略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战国时代的《孙子兵法》、《吴子》,到三国时诸葛亮的《便宜十六策》、《心书》,唐《李靖兵法》,明代的《百战奇略》、《三十六计》、《后法百言》等著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朴素辩证法的矛盾观的影响。其二是“柔胜论”。《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在老子看来,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在攻坚克强方面,却没有什么东西能赛过它。老子由此提出了“弱之胜强,柔之克刚”的著名论断。老子的这种“柔胜论”,不仅成为谋略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而且成为历代谋略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城濮之战”、“马陵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多少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都体现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主题。 兵家的杰出代表是孙武。其代表作《孙子》不仅是一部堪称人类兵学圣典的不朽之作,更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谋略学专著。第一,孙子提出了“伐谋”论,这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孙子·谋攻》上说:“上兵伐谋,其次伐兵,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就谋略的价值而言,在如上四种方法中,“伐谋”居于首位。“伐谋”可以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顿而利可全”的奇效。这就为谋略学地位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支柱,使谋略学的研究得以摆脱少数人私相授受、秘不示人的状态,一举登上传统国学的堂堂正殿。第二,在“伐谋”思想的指导下,孙子对与谋略运筹有关的许多领域——从谋略的准备活动,到谋略目标的确立,实施谋略的具体方法,谋略人才素质的养成,等等,都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这就为后世谋略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领域。第三,提出了一系列指导谋略运筹的原则。《孙子》中的大量论断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多算胜,少算不胜”,“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等等,无不成为脍炙人口的警句、名言。正因为如此,《孙子》一书,不仅被后人应用于军事领域,而且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经济、外交、商战、教育、体育等领域。从这一意义上说,《孙子》堪称为一部展示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谋略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