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古代早已形成的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等区域文化一样,巴蜀文化既是大一统的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有着它相对独立发展的历史和独特的地方风格。对自幼就受到巴蜀文化浸染和薰陶的巴蜀儿女来说,这一独具特色的母体文化对他们的影响肯定是巨大而深远的。邓小平——这位从巴蜀大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一代伟人,当然也不例外。虽然他为了求学和寻求革命的真理而早在十六岁时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并且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也很少回到四川来,但是他对这片故土的眷念之情却从未忘怀。他在许多公开场合的谈话中,都以自己是四川人为荣。如:1987年6月12日,他在会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科罗舍茨时的谈话中,当他谈到中国率先搞改革的两个省——四川省和安徽省时,特意向客人说明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①他对自己家乡——四川省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不仅以自己是四川人为荣,而且对四川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也极为熟悉。如:1978年2月1日,当时担任党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及夫人卓琳圆满结束对缅甸的友好访问后,风尘仆仆抵达成都,在四川省委和外交部负责同志的陪同下,于当日下午来到杜甫草堂视察参观。在接待室里,邓小平一边喝茶、品尝“薛涛干”,一边说:“盖碗茶和薛涛干都是四川的特产。过去薛涛干还要硬一点,大家尝尝吧!四川的名小吃,过去集中在一条街上,以后在一定时间内都要恢复。”② 现在,我们不仅从邓小平那依然浓重的四川口音,而且更主要的是从他那独特的气质和个性特征上,看到巴蜀文化在他身上打下的深深烙印。本文拟就巴蜀文化对邓小平的影响作一粗浅的论述,以期能使人们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对他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也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巴蜀文化的独创性与邓小平的“闯论” 巴蜀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独创性。这主要是由巴蜀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巴蜀位于中国西南内陆的四川盆地,盆地四周不是莽莽高原就是险峻大山,自古以来就以门户险阻、交通困难闻名于世。 天然封闭的地理环境虽然未能完全阻断巴蜀文化同其它区域文化的联系,但却极大地阻碍了它们之间的进一步交流与融合。这使得巴蜀文化的发展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在战国、秦汉、唐宋时代,巴蜀文化的发展不但没有落后,而且始终居于全国的前列,在文化史上创下了许多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的纪录,巴蜀文化是在相当封闭的自然条件下相对独立地获得巨大发展的。巴蜀文化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巴蜀文化内在的发展机制,尤其是来自巴蜀人民那种大胆探索的精神和不断创新的能力,而巴蜀人民那种大胆探索的精神和不断创新的能力,恰恰又是出自巴蜀这块神奇土地的恩赐。千百年来,四川人无时无刻不在同这种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可以说,正是由于巴蜀的险山恶水,铸就了川人敢想敢干、大胆泼辣、热情豪爽的性格。 由于四川的气候终年潮湿,更由于酒那看似水、实是火的性格特征恰好与川人上述的性格特征相吻合,因而川人酷爱饮酒。他们不但需要通过饮酒来到达到祛寒除湿的目的,而且更需要通过饮酒来增强他们同大自然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因此,巴蜀的酒文化不但历史悠久,而且特别发达。巴蜀发达的酒文化对川人固有的性格特征起到了进一步强化的作用,使得他们那种敢想敢干、大胆泼辣、热情豪爽的性格特征能一代一代地保持下来。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邓小平即以敢想敢干、大胆泼辣、热情豪爽著称。他三起三落的传奇经历,都与他的这一性格特征有关。在改革开放的问题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他的这一性格特征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邓小平认为,搞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前人从未干过的一项崭新的事业,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具备“闯”的勇气和劲头。因此,他特别强调要敢闯。他说:“胆子还是要大,没有胆量搞不成四个现代化。”③他反复强调:“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都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新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④“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⑤这就是邓小平提出的著名的“闯论”。 从上可以看出,邓小平是一位敢想敢干、具有宏大气魄和战略远见的政治家,这固然主要是由于他在出川之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经受了大风大浪考验的结果,但同时亦深深地打上了巴蜀文化中那种富于独创性的传统、巴蜀人那种敢想敢干、大胆泼辣、热情豪爽的性格特征的烙印。毛泽东生前对邓小平的评价是:“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外面和气点,内部是钢铁公司。”⑥外表看似比水还要柔弱,而内在的意志却比火还要刚烈,这难道不是象川酒一样的川人所独具的性格特征么! 二、巴蜀文化的恒定性与邓小平的“稳论” 巴蜀文化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恒定性。这仍然是由巴蜀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巴蜀虽处于千山万壑的包围之中,但中间却有一大片地势平坦的肥田沃土。由于气候温湿,四季分明,最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巴蜀之地盛产稻米、丝麻、水果、茶叶、井盐等,物产极其丰富。遍观全国,这里是最容易自给自足的地方。更由于盆地四周有高原和大山作为天然屏障,出入巴蜀的两大门户一是有“天下雄关”之称的剑门,一是有“天下险关”之称的夔门,因此,这里往往是国人最后的一个避乱之所。诞生于这块生活土壤并与之相适应的巴蜀文化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恒定性的特点。这主要反映在巴蜀的茶文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