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孔子同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杰出人物。老子早于孔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在《老子五千文》中用“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道”这一超感觉、超时空、最抽象、最概括的哲学范畴来指称永恒而绝对的宇宙本体和自然规律,并据此构建起理论体系。老子是一代先哲,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哲学认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①孔子稍晚于老子,据史书记载,孔子年青时代就崇拜老子,一生中曾多次访学、求教于老子。孔子曾极力宣传和提倡以“仁”为核心,以“礼”为途径的社会论理道德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被尊为圣人。② 从老子和孔子各自学说创立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发展史来看,老学和孔学经历了不同的命运。老学在社会的发展中,虽然曾一度成为一个时代的思潮(如汉初和魏晋),有时甚至为少数君王所激赏、推崇(如唐玄宗,他认为“道德者百家之首”,“岂六经之所拟”,曾用行政命令硬性规定人们必读《老子》)。但从总体上看,老学并非官方正统思想,基本上处于被排斥、受压抑、遭罢黜的“在野”地位。而孔学则处于“独尊”的地位,被奉为封建社会的正统。作为思想文化的主体,孔学对于中国国民的人格精神和人性的塑造乃至对整个中华民族思维和性格特点的形成,都起着主导作用。 拙文试对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扬孔抑老之成因及利弊作一探讨,谨求教于大家。 一 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扬孔抑老的成因,即有政治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又有学术理论本身的,分述如下: 首先,孔子尚“仁”重“礼”,保守温和;老子弃绝“仁”、“礼”,激进犯上。这是扬老抑孔的政治成因。 正如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与之相辅相成的生产关系一样,社会的发展也必须选择与之相适合的思想。而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必然是与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相符合的思想,特别是在以人治为突出特征的中国封建社会,情况更是如此。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其统治地位,除了采取经济的、政治的等手段外,还要在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领域树立能够为其所用同时又往往能够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恪尊的思想。从这一角度来审视,孔学当然比老学更具有成为社会正统思想的优越性。 孔学的核心思想与西周以降的德治、礼仪一脉相承。面对“礼乐崩杯”的颓世,为恢复理想中的周朝统治秩序,孔子“席不暇暖”,游说四方,凄凄惶惶奔走、呐喊了一辈子。孔子尚“仁”,认为“仁”即“爱人”,而“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他说:“克已复礼为仁”。③实际上,为"仁"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当时的贵族等级制度。孔子关注人际关系的规范性、维系性,肯定等差不公的历史性、合理性。可以说,孔子在当时是保守者,是社会体制内的改良者、维护者、肯定论者。 老子虽也出身官宦,与孔子同属士阶层的代表人物,但他认为当时的社会危机极其深重,断言“天下无道”。④在对待周代礼制的态度上,老子是激进者、毁坏者、否定论者。老子遵崇人的自然性、自主性。老子的思想是对当时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反动。 老子生当乱世。世人熙熙攘攘,纵情于声色货利,沉湎于“五色”、“五音”、“五味”和“驰骋畈猎”的享受之中,用智逞强,追营逐利,为盗作贼,纷争不已。老子目睹了日趋倾颓、奢靡混乱、矛盾尖锐的社会情状,他说:“人之迷,其日固久!”一方面,统治者骄奢淫逸,“财货有余”、“金玉满堂”、“富贵而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眼文采,带利剑,厌饮食。”另一方面,“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由于横征暴敛,百姓不堪忍受,以至百姓被逼使到了“轻死”、“不畏死”,对死无所足惧的地步。老子愤然、激烈地抨击、否定了“损不足以奉有余”这一悖逆“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的不公的“人之道”。 老子反对和批判“仁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因而提出“绝仁弃义”。老子对“礼”大加挞伐,在《道德经》三十八章中,老子明确而尖刻地说:“夫礼者,中信之薄而乱之首。”“礼”被看作是忠信不足的表现,是一切祸乱的根源。老子看到了世间亲疏贵贱的差等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礼”正是这种亲疏贵贱、不平等关系的反映。在老子看来,如果社会公正平等,人们相互之间就会和平相处,相安无事。正是因为存在不平,冲突才缘起,然后才有“礼”的需要,即需要一用种外在的规范把人世间的不平等和亲疏贵贱的关系固定下业。显然,老子的思想与主张亲疏贵贱有差等的“礼”是格格不入的。 老子的思想与文化传统中的自然主义搅于一鼎。老子之所以极力反对那种有差等的“仁”和“礼”,因为这种“仁”、“礼”与自然本性相悖,违反了老子“宗法自然”的“道”。老子把“仁”、“礼”的产生看作是失“道”失“德”的结果。天地万物同出与“道”,本该一律平等,无需特别提倡“仁”,也不必强使人们接受“礼”的规范、约束。按照老子的“道之尊”、“德之贵”的原则,那么就应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即任凭万物、百姓按照自然,自由自在去发展。 “仁”、“礼”是封建统治者规范百姓言行,维护统治地位的重要思想工具,老子如此“弃绝”而孔子却那般“崇尚”,由此可见,封建统治者扬孔抑老是不足为怪的。 其次,孔学入俗务实,直面人生;老学消极遁世,无争无为,这是扬孔抑老的社会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