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与社会转型同步的文化转型过程,文化的层次,功能逐渐分化,知识分子阶层也在分化重组。在这一大背景下,知识界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引人注目;道德重建的尖锐呐喊与全社会重视道德建设的努力,使这一问题被提上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日程。 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 引致讨论的直接背景是在商品经济勃兴,日益世俗化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所谓“文化危机”;不仅“纯文学”一蹶不振,文学创作渐入商业化轨道,严肃的思想,学术和艺术也处境维艰。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在“商业激情”的驱使下转移阵地,投入市场。与此同时,是知识分子对社会性的价值失落,道德失范的担忧以及对自身责任、角色的困惑和对前途的焦虑。 讨论首先从文学评论界开始。王晓明等在《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发表“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1994年第3期《读书》杂志以“人文精神寻思录”为题,开展持续讨论,将阵地转移至文化理论界。此后,《文汇报》开展了“人文精神与文人操守”的讨论;《东方》《传统与现代》杂志等也参与了讨论。 讨论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首先是事实判断。与“文化危机”论相反,王蒙等人认为,并不能断言文化市场和大众流行文化的发展吞噬了严肃文化,中国仍然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严肃文学期刊的大国,《收获》,《花城》、《钟山》等始终保持着相当质量,《读书》杂志的订户大幅增加,一大批新的人文社科期刊、报纸创刊并获好评。显然,这是与前述文化衰颓并行不悖的事实,端在于如何作总体的评价把握。针对“失落”之声,有人提出:我们有过人文精神吗?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社会的环境中,人性的弱点固然暴露无遗,甚至令人沮丧;但在计划体制和传统意识形态中唯意志、唯精神论制造的“虚假的崇高感、道德感(诸如大公无私之类)”却是一种伪人文精神,是抹杀和否定人的欲望和个性的。因此,我们或许应该寻找人文精神,却难言失落。 学术的层面上,学者们从儒学传统及其当代命运、东西方人文主义和终极关怀的差异、五四文化传统及其中继、近代以来学术精神和人文精神式徽的路径、当代知识分子话语系统的转换和知识分子的边缘化等诸多角度深入探讨这一主题。 许多人认识到,当前所谈人文精神的危机实际是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危机。在失去了社会代言人的中心地位之后,人文知识分子应如何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如何面对大众文化的高涨。许纪霖认为,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大致仍取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和角色,追求建立一种统驭一切、用于安邦治国的道德。在当今意识形态化的道德意识淡化之后,学统的意义正在凸现。王晓明等强调人文精神的实践性和个体主义的原则,它最终体现为知识分子个人对生存意义的思考和体验,却不能自认这是终极价值本身并垄断解释权。因而,人文精神应该成为知识分子日常生活的一种规范,人文精神的重建,在于知识分子在开放社会和市场环境中,重新获得信念的支持和角色的重新定位。周国平认为,救世的热忱和救世者固然可敬,但在没有救世主的时代,更应当致力于精神的自我拯救。王朔、吴滨、杨争光等作家认为,人文精神应落到人对自身的关注和关怀上,使人立于现实去追求理想,实现信仰;因而,外在环境并不会妨碍、影响人文精神的存在,市场经济恰恰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提供了新的人文精神形成的契机。 这场讨论公开了在多元格局中知识分子集团业已存在人分化和分歧,并深化了在转型社会中文化重建和知识分子角色、功能等问题的思考,大致趋近了知识分子当自重和尊重他人的选择,从恢复个体活力和信念以焕发整体文化精神的立场。 道德建设成为热点 伴随社会转型出现的道德失范、治安恶化,以及腐败现象和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忧虑。1994年,道德建设被提到重要位置在不同层面上推进。 作为国家和政府行为,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旨,展开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以营造“助人为乐”的社会氛围。并以“五个一工程”命名,展开社会主义道德的宣传活动。 在学术界和知识界,则着力于道德建设的传统资源的开掘,在儒学及中国人伦文化的研究上,做出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今年以来,各地的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批介绍传统美德的书籍,力图在青少年教育中充分利用传统资源。 社会日益强烈的重建道德的呼喊,是由张承志、梁晓声、张炜等几位作家发出的。张承志继去年出版的《荒芜英雄路》之后,在今年出版的散文集《清洁的精神》中,再一次“以笔为旗”,向呈现“末世相”的社会病态和丑恶现象宣战,追求正义、和平、国家统一,美和善。在被他称之为的“后庭花大合唱”中,发出锐利的呐喊。他坚持站在民众的一边的“底层立场”和与“无原则,无操守”的知识上层、与文坛决裂的态度,对现状充满忧患。梁晓声在其近作中,同样对社会弥漫的唯利是图,寡廉鲜耻、以恶为荣等现象,以及知识分子不辨是非、放弃原则和道德立场上的媚俗行为大加讨伐。张炜则呼吁当前尤应“发扬鲁迅的战斗精神”。他们构成了当前道德生活中最尖锐、激烈的一极,从而为改善我们道德状况树立了一个鲜明的参照──“把羞耻当羞耻,把罪恶当罪恶”。这种道德批判即是人民群众心声的某种反映,也透露了知识界思想、态度的分化变动,以及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情绪等重要信息。 文化艺术事业:雅俗共进 1、严肃文化呈回升之势 严肃文化的回升,既有社会和政府倡导重视,实行扶植政策之功效,也有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社会和市场的严肃文化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一批以精品杂志定位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杂志创刊问世,提供着严肃文化的精品而备受好评,其佼佼者如《东方》、《大家》、《战略与管理》、《今日先锋》、《社会科学季刊》、《爱乐》等。事实上,出现了一个新的报刊热,新创刊的这类报纸杂志还有《中华读书报》、《原学》、《学人》、《中国文化》、《寻根》、《传统与现代》、《原道》等等。标志着严肃的学术和文化经商潮的冲击淘洗后,以更精粹的形式重组再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