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94中国文化,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是,94年无论是文化圈内还是圈外,几乎是找不到热点现象的一年:追星热不热了,文稿拍卖停棰了,文人下海久已不闻了,教授卖馅饼的事也未见报道了,引起轰动效应的影、视、剧、戏、书久违了,偶像级的文艺新星几乎一颗也未冒出来…… 这种平静的背后,是中国文化的反思。商品经济大潮的第一个冲击波已经过去,人们在思索,文化应该占据什么位置? 一、广东现象:文化在历史条件下重新界定自己的位置 在率先实行改革开放的广东,早在1979年即以广州东方宾馆推出第一个音乐茶座首先开了国内商业文化的先河。此后,接踵而至的歌舞厅、卡拉OK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很快使剧场失去了观众,书刊失去了读者,艺术团体难以为继。 这种跌落到1994年得到改观。广东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吴克辉说,过去的一年,广东的高雅艺术又现生机:全国第一届交响乐指挥大赛、广州解放45周年文艺晚会、关牧村独唱音乐会等大型文化活动此起彼伏;越来越多的内地文化人入籍广东,如作家李延国、彭名燕,画家王子武、李世南、导演小岛,演员凯丽,以及来自天津音乐界的徐民奇出任了深圳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中央芭蕾舞团的“白天鹅”张丹丹飞回家乡,出任广州芭蕾舞团团长。在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下,10月20日“广芭”建团的后的成功首演,不仅在岭南添了一处“洋为中用”的人文新景观,而且使羊城成为除北京之外舞蹈团体门类最为齐全的大都市。可以说,上述“孔雀又南飞”的现象,确立了广东在南北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从而有力地反驳了有关广东“重商不重文”、“为富不文”一类的非议。 去年,各地许多带有文化色彩的“节”,继续以“文化搭台”之名,为招商、引资、促销的经济唱戏。“节”之成败视成交额大小而定,至于文化何以振兴,则“曲终人散”再无人顾及。如此,文化只有轮番充当着“点缀”的角色。时近岁末,首届广东文学节的举办,终于不同凡响地使国人看到了一面高高扬起的文学大旗。 作为这一盛会的主要策划者和指挥者,省作协主席陈国凯特别强调,广东文学节的精神旗帜是鲁迅的文学精神。鲁迅面向时代、面向社会、面向人生的大无畏精神,历来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这面旗帜一倒,中国文坛还能有什么作为?所以重申鲁迅的文学精神,对作家士气无疑会起到振奋作用。文学节的第二个目的就是促进广东文学创作的发展。现在从事严肃文学的作家出书困难,文学节就帮助他们出书,结果只用两三个月就为他们出版了30部新作,营造了一种创作氛围。 在过去的一年里,广东省作协首次设立“长篇小说大奖”、创办“广东青年文学院”、发放“优秀中青年作家潜心创作生活补贴”,以及举办此次广东文学节。这些旨在倡导小说创作精品意识的实实在在的举措,使中国文化界有理由相信:不论商品经济怎样潮起潮落,广东的文化绝不是“卡拉OK文化”的代名词,也不是“港台文化的翻版”。 “孔雀又南飞”也好,举办文学节也好,这些文化现象发生在我国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广东省,是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的。 二、文化多元化曙光初现 主流文化:沉入生活, 品味生活,反映生活 1994年是国家对文艺创作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的一年,也是对主旋律的认识有所深化的一年。曾在全国形成轰动效应的突起的陕西作家群,在竞相推出一批主旋律精品后,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这样的感受:主旋律不仅是一个题材问题,更是一个作家能否对时代生活稔熟洞悉和深邃感悟问题。他们由此认为,作家在调整、创新自己深入生活的路子中,捕捉到生活的真谛,是创作主旋律精品的必经之路。莫伸沿大秦线积累素材、凝聚视点,写出了优秀报告文学《中国第一路》。路遥在铜川矿务局挂职蹲点6年,完成了百万言巨著《平凡的世界》。陕西省歌舞剧院演职人员沿丝绸之路到茫茫大漠去体验生活,在中国歌剧舞台上立起了里程碑式的艺术精品《张骞》。 浙江女作家夏真正是遵循了这样的创作途径,推出了她的长篇报告文学《世界五百分之三的希望》。生态失衡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她通过讴歌该省3个被联合国发展总署授予的“全球500佳生态荣誉村”,保护自然而得到丰厚回报的动人事迹,向世人提供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成功结合的范例,因而为’94文坛抹上了光辉的一笔。 同样,装满一肚子真实得近乎残酷的乡村故事的大别山作家刘醒龙,以他异常冷静的“铁石心肠”,平平淡淡地讲述那过于沉重的故事时,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没有一丝情感好恶的流露。正是这些特点,使他创作的小说《凤凰琴》,撼动了那么多人的心。也许这就是那种“大悲无泪”、“情到真处似若无”的境界吧。有评论家说,当代青年作家中以农村题材见长的不多,而以如此沉重的笔调去写农民的还绝无仅有。刘醒龙承信自己身上有农民的血脉,无论何时何地,也要守住自己那连结农村的情感,写出中国农民真实的命运。这正是他的艺术生命所在。 以弘扬时代主旋律为宗旨,1994年正面表现城乡改革的电视剧创作,显示了编导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深入开掘。如《大潮汐》、《情满珠江》、和《神禾源》。而表现当代真实英雄的剧作,展示了英雄在各种难以抵御的诱惑面前,独具光彩的人格魅力,如《一个医生的故事》中的赵雪芳,《遥远的驿站》中的拉布哈。从新的视角切入生活,拍摄手法值得称道。如《北京人在纽约》制作上的考究,《大雪小雪又一年》对生活的艺术化还原,《9.18大案纪实》以纪录片资料加生活原型模拟,把一宗曾轰动全国的真实大案纪实到极致,从而使这些作品达到了较高的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