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儒家文化与当代世界文化走向的关系的讨论,是在肯定儒家文化与现代化密切相关的前提下进行的。近现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东方儒家文化圈及西方文化都从不同角度肯定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证明儒家文化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广阔的发展前景。代表们从各个角度发掘了儒家文化可资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利用的精华,提出了很多有新意的见解。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当代世界文化走向关系 1994年11月26日至29日,国际“儒家文化与当代世界文化走向”学术讨论会在湖南文化名城岳阳市召开。全国各地及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80余名代表参加了大会,收到论文50余篇。代表们围绕“儒家文化与当代世界文化走向”这一主题各抒己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儒家与世界文化走向的关系 代表们认为:这次学术讨论会是对前几年有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的讨论的深化。它是在肯定传统文化同现代化密切相关的前提下召开的。早在80年代以前,极“左”路线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80年代中期以后,主张自由化、全盘西化观点的人也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近年来,学术界批判了上述两种错误倾向,实事求是地承认和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价值,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来探讨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走向问题。因此,这次会议的命题,从空间上把对传统文化同中国的关系的范围扩大到世界文化范围,从时间上则把传统本身的研究转到现代乃至未来,眼界变得更宽阔了。它是近几年传统文化研究的必然结果,也是大势所趋。 儒家文化与当代世界文化走向关系如何?有代表认为:要了解儒家文化同世界文化走向的关系,首先应了解世界上各种不同文化对儒家文化的态度,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世界上不同文化对儒家文化态度的变化。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种文化,以地域论,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还有非洲文化、拉丁美洲文化等等。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马克思主义、东方儒家文化圈及西方文化都对儒家文化的价值持肯定态度,但各自肯定的角度不同。马克思主义历来主张对传统文化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实服务。东方儒家文化圈,特别是新儒学,对儒家文化基本上持全盘肯定的态度,“亚洲四小龙”在运用儒家思想进行现代化建设方面还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由于西方经济的高度发展与随之而来的精神文明的衰退和滑坡,很多学者也转而对儒家文化给予了部分肯定。这说明了儒家文化确实存在着能为现代乃至世界文化所用的东西,它的生命力依然非常强大,它的发展前景也依然非常广阔。但总的说来,各种文化发展走向是互相吸收,互相融合,而不是单一,更不可能独尊。儒家文化也是如此,它被世界其它文化所吸收,是很自然的。儒家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必然会吸取别的文化,使自己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 还有的代表认为:儒家文化从它一开始产生起,就是在与别的文化不断竞争中发展起来的。任何一种文化要在世界上取得存在和发展,首先就必须符合民族传统、民族心理,特别是现实的需要。儒家文化在历史上经受了种种文化、时代的挑战和考验,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取得发展,证明了它是具有生命力的。但是它在现代甚至在未来的命运如何,还必须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承受现代各种文化的挑战。它在现代和未来是否能存在和发展,关键要看它本身包含多少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凡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就必然能被现代人所接受,并能在世界范围内流播和发展。多数代表信为:儒家文化当中确实存在着许多超阶级、超民族、超时代的东西,闪耀着普遍真理的光辉。例如“仁”,它的核心是人道主义精神,只要有人存在,“仁”这个东西就少不了,儒学本身就是一个开放体系,它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汇了别的文化成果,随着时代的前进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作为儒学研究者,应该发掘它的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乃至世界文化服务的东西,心胸要博大,眼界要广阔,工作要细致而深入。 二、儒学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多数代表认为:儒学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容的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儒学本身虽然是一个开放体系,它在不断地吸收和融汇其它各种文化的过程中,使自身变得更充实和丰富;但马克思主义也是一个开放体系,它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主张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其中就包括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传入中国,并为中国人民所普遍接受,就是因它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某些契合点,例如唯物辩证法,“大同”理想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都有深远的渊源。当前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形成一套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是我们理论研究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的国情,是与它的传统紧密相关的,在这方面,我们仍可以找到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契合点。吸收其思想精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关于儒学本身的研究 很多代表都对儒学本身所包含的合理内涵发表了看法,涉及到很多方面,仅择要录之。 1.儒家的入世精神。儒家最根本的特点是主张积极入世,其特点是在“青史留名─忧国爱民─建功立业”的循环进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的。历代的仁人志士是沿着这条轨道走过来的,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也就是在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指导之下写成的,它构成了中华民族人生哲学的主旋律。这种以忧国爱民为基础,以建功立业为手段,以青史留名为终极目标的儒学精神,与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思想意识是完全一致的。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已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之中,我们只要对人民群众是所蕴藏的这种可贵的思想意识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变成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