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邓选》笔谈 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邓小平同志究竟有没有发展,在哪些方面作了新发展、新贡献,这是很需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我认为:邓小平同志不是简单地重述或停留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而是在新的社会主义时期,总结社会主义新鲜经验,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作出了卓越贡献。可以说,邓小平文化思想就是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如果我们采取对比方法,看看前人──马克思、毛泽东提出的那些文化思想,邓小平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什么新观点、作出新的概括,就可以看得更清楚,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第一,发展了文化艺术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把文化艺术“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发展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毛泽东同志认为文化艺术“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857 页)他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在以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的社会中是正确的。到了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这个阶级中的人绝大部分已经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已经成为国家主人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人民的内涵和外延都大大地拓宽和扩展了,为人民服务不仅包含为工农兵服务,而且更为宽广。邓小平同志在新的时期,提出新的“二为”方向,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是对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时代的新风貌,揭示了新的现实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更准确、更科学、更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为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潜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开拓前进。在当前中国,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文化艺术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第二,发展了文化工作围绕的中心,全面地阐明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关系,把文化服从和围绕“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展为服从和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 毛泽东同志认为“文艺服从于政治”、“从属于政治的”。什么是政治呢?他指出:“政治,不论革命的和反革命的,都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66页)。因此,文艺从属于政治,也就是从属于阶级斗争,并把文艺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在阶级社会中有一定道理。到了新的历史时期,就不能停留于旧的观点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开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同志认为在这个新时期,文化艺术要“围绕”和“服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他又指出:我们不应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所以“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能脱离政治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5-256页)。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政治是什么呢?邓小平同志作了新的发展,他认为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完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换句话说,文艺不能脱离政治,就是不能脱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的政治,文艺要完成的政治任务就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任务,或者说生产中的政治。这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政治学说的新突破,对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经济的关系作出新的阐释。 第三,发展了文化艺术的标准,把单纯的六条政治标准发展为生产力标准。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作为“判断我们的言论和行动的是非”、“香花和毒草”的“六条政治标准”(见《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88-789页)。他虽然提出过艺术标准,但“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未能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停留在旧的阶段上。 一切标准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不能永远固定化和僵化的。既然我国人民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的第一位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文化艺术标准也应向前发展。邓小平同志适时地提出生产力标准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利害得失的根本标准。这是又一个新的突破。他说:“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9页)又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 生产力标准不是简单地以生产的数量和赚钱多少作为唯一标准,而是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综合性标准的。例如增强“综合国力”,包括有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和“文化力”的。归根结底,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是生产力标准的落脚点和根本所在。 第四,发展了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尤其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的儒学和全方位开放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毛泽东同志提出过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从孔子到孙中山应当给以总结,承继珍贵遗产;但在另一种情况下,他又提出“评法批儒”,全盘否定儒学。其实,对儒学应一分为二,吸取精华,排除糟粕,对儒学中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的赋予新的涵义和发展,是可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例如亚洲“四小龙”一些国家、地区就是这样的。我国有些企业也采取这种方法获得较好效益。我们对待西方文化也应采取这样的方针和方法。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开放,包括经济、文化和两个文明建设。西方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做到“洋为中用”,转化为我国文化。邓小平同志认为:“我国古代和外国的文艺作品、表演艺术中一切进步的和优秀的东西,都应当借鉴和学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0页) 第五,继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文化,尤其是提出民主文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