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有着极为密切的历史文化关系。闽台两地这种密切的文化关系是怎样形成的,它在形成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在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这些都值得探讨。本文拟对上述问题作一简要论述。 一 要探讨闽台文化关系,首先必须从移民谈起。 大陆向台湾移民起源甚早。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表明,早在石器时代,两岸就已经有密切的文化交往,台湾与大陆东南沿海的远古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唐宋以后,随着中原汉族人口大量南下,福建的开发日臻完成,大陆汉族人民也开始向台湾迁徙。明末曾游历台岛的普佗山僧人华佑说:他在里刘(今宜兰县冬山乡补城村一带)见过唐碑,上书“开元”二字,分明可辨①。最近台北县十三行发掘出唐代遗址,出土了大量钱币、金器、银器、铁器、玻璃饰物及玉环等古物,证实大陆汉人东渡台湾确是从唐朝开始的②。宋元时期,福建泉州港兴起,海外贸易兴盛,汉人东渡台湾有了更便利的条件。宋时澎湖已有汉人聚居,台湾也出现了大量“宋钱”③,这说明两岸交往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南宋时大陆政权已在澎湖驻军,“造屋二百间,遣将分屯”④。元时进而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开始政权建制。当时澎湖“为泉之外府”,“讼者取决于晋江县”⑤,行政上隶属福建省管辖。 明清时期,随着东南沿海商品经济的发展,沿海居民纷纷冲破海禁外出经商或捕鱼,大陆汉族人民前往台湾逐渐形成高潮。 明代中叶以后,著名海上武装集团头目曾一本、林凤、袁进、李忠、林辛老等人都与台、澎有过关系。随后,颜思齐、郑芝龙更以台湾为据点,召集潭、泉移民屯垦,人数多达几千人⑥。颜思齐在台湾建有“十寨”⑦。郑芝龙还设立了佐谋、督造、主饷、监军、先锋等官职,实行管理⑧。直至1628年郑芝龙受明朝招抚,才将土地“税与红毛为互市之所”⑨。 荷兰人占领台湾后,为了发展殖民地经济,加强经济掠夺,千方百计从大陆吸引移民,从事糖、米生产。特别是1646年清兵入闽以后,福建沿海战乱不已,灾害频仍,更迫使大批饥民乘船东渡。这时期台湾汉族人口增长很快,1646年以前大致为数千人,而1648年猛增至2万人,据说饥荒过后又有8千人返回内地。1650年已达15000人左右,而50年代中期发展到2万余人,至荷人统治末期,在大员附近已形成一个不包括妇孺在内的拥有25000名壮丁的移民区,估计这时的移民总人数至少3~4万人⑩。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更从大陆带去3万多名官兵眷属,以后郑经又带去6~7千人,加上这时期清政府实行迁界,沿海居民纷纷渡台避难,台湾汉族人口增加到12万人左右(11)。这一数字比荷据时期增加了大约2倍。 清朝统一台湾后,大陆与台湾连为一个整体,台湾作为一个行政单位隶属福建省管辖(直至1887年),两岸交往关系由此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在清领台湾初期,由于有部分郑氏官兵、眷属及沿海居民返回内地,台湾汉族人口曾一度下降到7万人左右。但此后移民人数又迅速增长,从原有的几万人发展到几十万人,又增加到二、三百万人。据清朝档案记载:1763年,台湾人口已达666040人,而20年后的1782年又增加到912920人,平均每年增加1万多人。1811年,台湾人口更高达1901833人,30年间增加将近100万,平均每年增加3万多人。1840年又发展到250万人,平均每年新增2万人左右(12)。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是没有过的。这些人口数字也包含原住居民的自然增殖,但其中绝大部分是从大陆移入的。自1860年起,台湾过渡到定居的社会。这时移民人数已开始减少,而岛内人口的自然增殖则逐步上升,直至1895年日本人占领台湾,全岛人口数估计已在300万人以上(13)。 移民的迅速增长,带动了台湾土地的开发。在荷据末期,大员附近的开垦地已达1万多morgen(14)。而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没收荷人的土地为9782甲(甲与morgen的地积约略相当,1甲≈11清亩)(15)。郑氏统治时期,台湾又开垦出2万多甲的土地,总数为30054甲,后来有一部分土地荒芜,至清朝统一台湾,郑氏田园的“存册数”仅剩18454甲而已(16)。清领台湾后,土地开垦的速度明显加快。以前土地的开发只是点状分布,而且主要集中在台南一带。以后迅速扩展到中部和北部,由点到面、从南往北向前推进。至19世纪初期,台湾西部平原已全部开垦出来,并且向平原附近的山地发展。清朝统治末期,又进而开发到东部山区。据台湾府县志及有关档案记载:在1693年,全台开垦地为26460甲,而1737年已发展到50517甲,至清末更高达447360甲(17),比荷据时期增加了40多倍。而且这里面还不包括大量“隐田”。台湾土地开发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两岸的交往关系。在清代,海峡两岸船只往返频繁,每年大约有几百艘至一、二千艘。大陆商船载去各种手工业品、日常用品和建筑材料等等,而从台湾运回大米、砂糖及各类农产物,销售或接济福建沿海及大陆各省。两岸经济形成互补关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值得指出的是,历史上大陆向台湾移民主要来自闽、粤两省,其中福建省占有更大比重。清末成书的《安平县杂记》说:台湾人口绝大部分是汉人,原住民仅占很小部分,而在汉人中,“隶漳、泉籍者十分之七八,是曰闽籍;隶嘉应、潮州籍者十分之二,是曰粤籍;其余隶福建各府及外省籍者,百份中仅一分焉”(18)。按照上述说法,福建省籍移民(特别是漳泉移民)约占80%。这一比例与后来日本人的调查是吻合的(19)。如果按清末台湾已有300万汉族人口计算,那么来自福建省的就达240万人。因此台湾与福建的关系特别密切,这是闽、台文化关系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