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四渎之宗”的黄河水系如“地之血脉”周流不迨、循环不已。她是黄河文化的大地母亲。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数千年间,她对周边以及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从而辉煌灿烂、独放异彩。由此而使得黄河文化在地域上东迁南移向周边拓展、不断扩大覆盖面,并逐渐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她深深地影响着东亚并将走向世界。 关键词黄河文化城市载体道出于天儒家思想 兼收并蓄 一、黄河与黄河文化 黄河被尊为“四渎之宗”、“百泉之首”。她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沿途汇积渭水、泾水、汾水、涑水、伊水、洛水、漳水、洹水等大小数百条支流,形成浩淼无垠的水体。千万年间,她奔腾澎湃、浩浩荡荡,以穿石之功,辟开重重山岭,冲过层层谷嶂,一波三折地横切积石山、祁连山、贺兰山、阴山、吕梁山、太行山等苍茫巍峨的群山,还经过黄土高原及华北平原,奔流入海。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相结合的。黄河流域的文化与其地质、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点密切相关。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像大地母亲般地孕育了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有如黄河水系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她萌发、成长、壮大,又先后溶汇了黄河支流上多民族的地方文化,逐渐凝结成浩瀚渊深的黄河文化。她犹如一个伟大的生命,自强不息,历尽沧桑,永不间断地向前发展。及至清代,随着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疆域的最后形成与确定,黄河文化与中国境内的诸多文化已基本融为一体,以她为主体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黄河文化的萌芽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是一幅瑰丽多姿的历史画卷。 从考古学的发现来看,自旧石器时代的蓝田文化、匼河文化、丁村文化、许家窑文化、大荔文化、河套文化、峙峪文化、小南海文化、下川文化等,它们经历了中国古史记载中的燧人氏钻木取火、离开“茹毛饮血”进入熟食和有巢氏构木以居的群体社会发展阶段。也经历了新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斐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这是种植农业出现、动植物驯化发展、陶器制作品大量使用、金属冶炼萌发、原始宗教兴起,一直到文字出现。文明始于文字的萌芽和文字的使用。其实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是: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文字,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仰韶文化时代遗址出土的距今6000年前的陶钵口沿上,即发现有二三十种刻划符号。此后在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陶尊上,也发现了类似的刻划符号,这些刻划符号是否就是文字,学术界看法不一。这时,已进入了中国古史记载的神农氏农耕社会发展阶段和黄帝轩辕氏国家萌芽的社会发展阶段。到了龙山文化晚期,也就进入了中国古史记载中的夏朝初期。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至黄帝之时,已是“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①,即推选诸侯共主领袖的政体萌芽。当时已有了师兵、营卫、官制、太监、都邑等国家雏形。在地域上,唐虞文化发生在黄河大曲的东岸和北岸,即今山西、河北一带。至夏初,政体由先前的诸侯共尊一主,变而为诸侯共尊一族一氏,也即出现了父子兄弟相传,长期世袭的家天下制度。夏朝活动的中心在黄河大曲以南,黄河支流的伊水、洛水两岸,河南登封(阳城)至河北、山西安邑一带。此间肇始了以华夏为主体与周边民族的交往。 殷商民族兴起于东海之滨的黄河下游,《诗经·商颂》里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至汤都毫才奠都于黄河下游。后来迁到河北后,才变为一个纯粹的农业国。19世纪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却已是一种比较完备的文字,共16多万块。这是世界上古文字史上的一大奇迹。它证实了中国起源于黄河文化的古文字,其形体结构“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象形逼真、千姿百态。它形、意结合,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和人类丰富的情感与活动。此后,甲骨文历经金文、大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几个阶段,发展成为现今通行的汉字。其间不管字形发生多大变化,它始终保持着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构造原则,从而保障了文化传统的传承积累;同时,由于汉字不与语言内部的语音直接发生关系,是一种表意形象的文字,因而又具有其他文字如音节文字、音素文字所不能具备的“超方言”的特性,从而又有效地约束了地方方言的分化,这对我国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有着重大的意义。世界上最古老的独立产生、发展的“自源”文字,除汉字之外,尚有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玛雅人的图形文字。但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和图形文字后来都相继灭绝了,只有汉字历久不衰、青春常在,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这不能不说是黄河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伟大贡献。 及至西周,其政体则由先前的诸侯共尊天子,一变而为由天子分封诸侯。特别是周公总结前代的文化遗产,损益夏殷政典,“制作礼乐,以仁义理天下,其德化刑政,存乎诗”②。周文化继承夏、商,又有了重要的演变,从此天子和诸侯的关系也明确为朝觐、聘问、盟会、庆吊、婚姻等,并以政典固定下来。西周、春秋、战国的800余年间,华夏与东夷、西戎、南蛮和北狄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联系更为密切。 东周避犬戎东迁雒邑,先前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关系逐渐解体,经济与军事力量强大的霸主崛起。这时“幽厉失道,始变风变雅作矣。平王东迁,诸侯力政。逮五霸之后,则王道衰微”。此间“仲尼定礼乐,作春秋,然后三代遗风,弛而复张”③。孔子将中国上古文化传统的精华总结记录而流传下来,使之前后相继、绵延不绝。此后诸侯彼此竞争,互相兼并的格局,赢来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