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研究课题 任何文化都具有传承性。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活的流体,是沟通人与人、上代与下代、群体与群体、社区与社区等共存关系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每一代人都需要从上一代人那里承接社会文化的遗产,并把它传继给下一代人,使文化成为一个不间断的连续存在。每一个社会、民族或群体都通过不断继承既成文化传统,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新文化。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特殊存在样式的家族文化,曾在漫长的岁月里影响了中国每一个家族的成员,它记录着家族的发源、生息、荣衰、升沉与变迁,成为一种群体的共通文化心理积淀与行为规范,深深地印记在各自的家族史上。由于各姓氏家族的特征不同,反映在该姓氏家族文化中的内容也各有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族的发展,每一个姓氏所拥有的本姓氏家族文化内容,总是越来越丰富、厚重,于是便形成各具特色的姓氏家族文化。广义的家族文化包括家谱、家祠、堂号、堂联、字辈谱、家训、家教、家法、家范、义门、家族民间文学等。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家族文化则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中国民间文化五光十色的生动内涵,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遗产,沟通着人与人、上代与下代之间的共存关系。 按理说来,家族文化(及其与之关系十分密切的姓名文化)应是中国民间文化考察、研究的重要对象与内容。这不仅因为家族文化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曾经广泛地影响过民间千家万户的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而且家族文化的悠久历史与丰富内涵,事实上已经构成了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作为仍影响现代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仍以某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着我们的生活。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家族文化(及其与之关系十分密切的姓名文化)长期未能进入中国民间文化的研究领域,未能引起学界应有的关注。不少研究课题,反而要由外国学人率先涉足,或经“出口转内销”以后,才被我们“发现”。 民间家族文化无疑是中国民间文化丛林中的一株大树,有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学涵量。本文试图从这棵文化之树上,折取几片有关堂号、堂联方面的枝叶,详加考察,以期引起学界对民间家族文化研究的关注与兴趣。 二、姓氏堂号的历史透视 (一)堂与堂号 所谓“堂”,系指高敞明亮的屋子,或谓住宅的正屋。古代居室,前为堂,后为室。《论语·先进》:“由(仲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由于堂屋是住宅中较为宽敞、考究的屋子,故成了家族活动的重要场所。逢年过节,可用作祭祀列祖列宗的祭堂;遇有红白喜事(婚事丧事),则作为举行婚礼的礼堂,或吊孝的灵堂;有客从远方来,就是宴请宾客的客堂;请老秀才给子弟讲学,又成了讲堂;同时更是聚族而居,围炉夜话,商议家族“大政方略”的会堂。我国古代祭祀祖宗之处还有专门的场所,这就是由春秋宗庙发展而成的祠堂。查“祠堂”之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其时多建于墓所。宋、明以后,民间联宗立祠之风日盛,遂使宗祠遍天下。 中国人向有好名的习惯,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堂屋与祠堂既然如此重要,自然要给其取上一个雅训的名号了。这名号,就是堂号。 姓氏堂号是民间家族文化中的一种用以慎终追远、团结血亲、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宗亲色彩与精神凝聚力量。 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专有的堂号,如李姓的“陇西堂”,王姓的“太原堂”,朱姓的“紫阳堂”,郑姓的“荥阳堂”,姜姓的“东齐堂”,孙姓的“兵法堂”等。堂号主要用于该姓氏家族的公众物事与建筑物,如家族厅堂、家谱名称(例如《三槐堂王氏族谱》、《紫阳堂朱氏宗谱》)、家庙(祠堂)匾额、家族学校校名,以及红白喜事、春秋祭祖时用的灯笼、祭幛等(如鲁迅绍兴故居高挂的灯笼上有“汝南堂周”);作为家族个体,则将堂号用于生活器具,如斗、箭袋、钱袋等,上书“某某堂记”,用以区别姓氏,标明族称。由最初的家族堂屋、祠堂的名号扩大为用于家族一切公众物事、建筑物及家族个体的生活器具,这是姓氏堂号作用的历史发展与自然延伸,也是中国人重名心理的反映。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家族符号标志的姓氏堂号与古代帝王将相殿堂的堂名(如林冲误入高俅办公的“白虎堂”)、文人雅士用作书斋的堂名(如陆游的双清堂、丰子恺的缘缘堂、张大千的大风堂)及商界用作店堂药房的堂名(如仁德堂、瑞发堂)是各各不同的。前者系同姓同宗家族共同使用的符号标志,具有约定俗成的专有性、传承性与宗亲色彩,而后三者则是个人意愿的体现,其作用与室名、斋名、店名无异。 (二)堂名的类型 考堂号之由来,约有两端:一是以该姓氏发祥地郡名为堂号,亦即以郡号(郡望之名)为堂号。如李姓的“陇西堂”、陈姓的“颖川堂”、赵姓的“天水堂”即是,此可称为郡望总堂号。二是各姓氏之支派,既有该姓氏的总堂号,同时又有自立的分支堂号。 分支堂号又可分为两类:一为姓氏支派以始祖发祥地为堂号。如太原王氏,以后又衍生出琅琊王氏、金陵王氏(汉左王氏)、固始王氏等,有的支派即以此分派世系之郡望为堂号(此也属于郡望堂号范畴,但使用范围不及郡望总堂号广);二是以先祖之道德文章、功业科第等为堂号,或取义吉利祥瑞,或取义训勉后人向上的文字,而为本支自立堂号,以区别于其它支派,此可称为典故堂号。如王姓的三槐堂、魏姓的十思堂、陈姓的归来堂、任姓的五知堂、郑姓的务本堂、张姓的百忍堂等。 中国民间姓氏之堂号,虽然林林总总,各具特色,但大致不外乎上述诸项。试以图标明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