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的现状出发,提出了文化研究的一个新概念:文化力。俾此使文化研究走出理性与情感的困境。认为,文化力或人文力是对经济文化关系进行解释的新理念,它由三个基本的结构:文化要素,它与文化传统的悠久直接相关;文化方向,依此形成文化合力,它与文化传统往往呈一种复杂的关系;文化对经济作用的切入点。由此,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文化力,以及儒教伦理与封建主义的文化力作了深入的考察,认为,“天职”观念与世俗伦理、蒙恩观念与经济合理主义、理性禁欲主义与积累精神,是新教伦理所造就的资本主义的文化力;人伦本位与名份观念、重义轻利与道德至上、人情主义与自给自足,是儒教伦理所造就的封建主义的文化力。最后得出结论,现代中国文化的重建,关键就是要进行文化调理,以期形成强大的文化合力,果真如此,中国就会真象拿破伦所预言的那样,是一头“睡狮”,一旦醒来,会震惊整个世界。据此又演绎出“中国人文管理”的概念。 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发现了一种奇特而又值得注意的现象:文明古国像中国、印度、埃及在经济上大都不够发达甚至落后,而那些在文化上相对年青的民族则在经济上体现出强劲的势头。美国的文化史最为短暂,从《独立宣言》到现在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其经济却超过了作为文化上的家园国的英国,成为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经济大国。在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时,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了文化,把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巨大反差归之于彼此的严重不适应,其根源出于传统文化不具有现代性。它给人们这样的感觉,文明古国背着传统的重负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蹒跚而行,年轻的文化国家则在轻装前进。于是,在以激烈的态度批判文化传统的同时,很容易演绎出这样的逻辑:文化传统是经济发展的包袱,传统愈悠远,包袱愈沉重。换言之,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惰性力,文化上的悠久必然导致经济上的落后,或者说,历史上的繁荣必然导致日后的衰落。 这是一个人们在感情上无法接受的逻辑,但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恰恰又具有某种规律性。它使人们陷入经济与文化关系的困惑之中,也很可能使现代化特别是文明古国的现代化走进误区。文明古国尤其是中国的现代化要探索崛起的新路,就要对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作出新的观照,重新审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使得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巨大人文资源;年轻的文化国家则要从中汲取养份,建立起更健全的现代化模式。新的解释需要新的理论,新的理论需要新的概念。或许,一个新概念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视野:人文力。 一、经济发展的文化背景与人文力 对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在哲学上人们似乎已经阐述清楚:经济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文化是由经济决定并必须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是第一性的,文化是第二性的;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然而,哲学上的抽象表述,并不能说明在现实运作的过程中已经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一个具体而真切的把握,相反,距离还相当遥远。实际上,只要我们对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仔细考察就会发现,经济过程中的许多因素并不是由经济生活本身所决定,而是受其它因素尤其是文化因素制约的。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人的潜能调动与发挥的程度如何,经济运行的价值取向如何,经济关系的组织形式如何,直接地不是由经济过程而是由文化过程所决定的。由此,我们发现了经济背后潜藏着的一种力:文化力或人文力。 什么是文化?一般认为文化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三个结构。于是在传统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中,物质文化虽然是现代经济的基础,但作为传统它显然是落后的;制度文化集中体现了阶级的局限性,是封建性的体现;观念文化由于是历史的产物,因而是与现代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保守力量。这样,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就不具有合理性与现实性了。实际上,这种解释并没有把握文化的真谛。我认为,文化的真谛可以用两个字概括:人化。文化就是人化。经典作家曾经把整个社会生产分为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两个方面,物的生产显然是经济活动;而人的生产则包含肉体的生产与精神的生产两方面,肉体的生产是人种的繁衍,精神的生产则是文化的活动。肉体的再生产显然不是人的根本特征;建立在肉体再生产基础上的经济活动也不是人的特征,而是动物的本能;只有在某种文化价值指导下的人的再生产和物的再生产,才是人的根本特征。“文”是与“质”相对应的,人的最初的“质”则与动物是相同的,“文”的功能就在于改造、文饰人的质朴野蛮的本性,使之与动物相区分,具有人的属性。因此,当人知道要组织起来,要按某种秩序生活并进行生产和分配时,人类的生产便与动物的求生本能区分开来了,就是说,它赋予本能以人的价值,人的形式,一句话,人的意义。所谓“文化”,也就是通过“文”不断地使人开化、变化为人,是由“文”而“化”。而“化”在汉语中不仅具有变化之意,还有“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意,于是“文化”也就是不断地因文而化,在精神上提升人的内涵与境界的过程。所以,文化是人的精神的再生产,也是真正的人的再生产。任何时代的人,都是以前人的再生产的结果,其精神内涵包含着先前文化的浓厚积淀,人的价值取向、活动方式、心理结构、性格特征,直接地是由文化塑就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是文化的产物。经济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活动,经济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文化归根到底是由经济状况决定的。但是,不可忘记,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价值观念,人的情感意志,人的性格特征,必然给经济活动以巨大的影响;而由这一切所产生的伦理关系、道德观念直接影响经济关系的形成和人们的生产的组织形式的运行效率。文化通过人的中介即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关系的组织结构形式的方式给经济活动以深刻的影响,构成经济发展的文化背景。经济最终决定文化,但任何经济总是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运行的,为它提供文化背景的是既有的文化积淀,文化背景是由文化自身发展的结果,而对它的选择及其发挥作用的性质则是由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的。文化背景直接构成经济发展中的人的因素,通过人的价值取向和目的意志对经济活动起制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