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被称为世界上最先进、最科学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它诞生于发达国家的企业,实践于发达国家的企业,也塑造了发达国家的企业。今天,我国的企业正在走向世界,将与发达国家的企业进行面对面的较量,造就世界级的企业应成为我国企业努力的方向。所以,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企业文化的特点,对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迎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代发达国家企业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以消费者为本的经营理念 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和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呈现在市场上的产品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且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消费者已主宰了市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发达国家的企业家认识到,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树立全新的经营理念:企业说到底是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组织,企业的发展应建立在以消费者为本、让消费者满意的基础之上。企业只有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才能保持和推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此,它们做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发现消费者的需要。消费者的需要总是超越现有产品水平的,这就要求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必须分析消费者的需要,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要,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新产品的开发。世界上许多大公司为了能开发出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都不遗余力地进行市场调查。日本东芝公司派出所谓“生活方式研究员”,到大街上去寻找研制新产品的启示。日本花王公司每天将调查来的上百条信息输入计算机,进行集中分析和处理。许多大公司都定期召开座谈会,邀请消费者担当“商品顾问”,甚至派人装扮成消费者四处探听店员和顾客对产品的意见。 其次,开发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不仅仅是质优价廉,而且在产品的色泽、造型上也必须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成为美化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荷兰飞利浦公司在设计它们的每一种产品时,不仅在材料的选择上注重环保,而且在外观造型设计上,从色泽、式样、精度、手感、光洁度、平整度等方面,都追求美的风格和美的韵味,体现现代流线型设计的独特神韵,使产品发挥着文化的功能。购买了它们的产品,相当于购买了一件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再次,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世界上许多优秀的公司认为,消费者是企业的生命之源,消费者是至上的,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是无条件的。所以,他们不仅在提供产品时让消费者成功地选择,而且在售后也努力使消费者的烦恼降至零。世界著名的戴姆拉—奔驰汽车公司就是这样:在售前,人们可以在奔驰汽车销售处看到车的图样,了解其性能特点,进行比较和选择。消费者不仅能随意挑选,而且可以提出自己的特殊要求,如车辆的颜色、空调设备等。在售后,该公司设置了遍布各地的维修网点,他们的口号是:谁要看到一辆奔驰汽车坏在路上,就奖励他10万美元!韩国三星电子公司专门配备了18辆维修车,到各地进行巡回维修。 发达国家的大企业正是始终以消费者为中心,处处为他们着想,发现消费者的需要,不断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赢得了用户,壮大了自己。 二、国际化、多元化的组织发展原则 战后,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新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更多的原料和更广阔的市场,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使生产和经营跨出国界,实施国际化经营。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跨国经营成为可能。这样,一种新型的国际化生产组织——跨国公司应运而生。 跨国公司“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将各种职能部门安排到最有优势、能最好实现公司全盘战略的地区,进行跨国界的生产协调,从而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优势。如德国的大众汽车公司除在德国有6个汽车装配和零件制造厂外,还在美洲和欧洲设有9个工厂。虽然这些工厂分散在9个国家,但却像是一个大工厂的9个车间,分别生产不同的零配件,最后组装成型。在大众公司内,没有国界,只有分工不同,这是高水平的国际化经营。跨国公司这种面向国际市场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使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优化,取得了规模经济效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约了社会劳动,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企业组织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向多种经营、多元化方向发展。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使单一品种生产模式的公司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竞争的环境而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纷纷走上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松下电器公司堪称实施多元化经营的典范。成立于1918年的松下电器公司,从制作电灯开始,发展到今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电子工业公司,除了在传统的“家电王国”仍主宰着世界市场之外,松下还将现代信息通讯、新声像再生、综合空调、半导体、生产自动化、汽车电子、住宅关联系统等作为发展的重点。通过多元化经营,综合利用了企业的资源,扩大了市场的占有份额,增强了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三、建立高效、高平的网络化管理制度 大工业生产以来,人们在企业中建立了金字塔型的管理结构。这是一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上下层次多,等级分明;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同级之间的联系甚少;下级只对上级负责,个人只承担有限的责任。这种“命令—支配”型管理模式是与技术更新慢、产品更新换代时间长等卖方市场时代的特点相适应的。 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新技术的广泛采用和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市场上的产品极大丰富,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技术更新加快,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企业面临的技术和经济信息量很大。这些都从客观上要求企业的制度建设必须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根据市场的变化,即时决断。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不符合这种时代的要求。于是在9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许多大公司在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基础上,在企业管理方面也广泛地引入信息技术,实施网络化管理。它们在企业内部建立了由多媒体、数据库支撑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将企业的生产管理、物资管理、技术开发、市场调研、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产品库存、决策支持等各个子系统联为一体,加强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协调。这样做的结果是,企业内部无论是从基层到高层的联系还是同层次之间的联系都更为直接,从而使管理人员的管理跨度大大增加,中间管理层次大大减少,企业的管理制度从传统的塔式模型向平坦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