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124(2000)02-0001-05 浙东文化虽然衍展于浙东地域,但它却多元并茂,五彩斑斓,不象是或者说根本不是一种高纯度的本土文化,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在于它所具有的开放性运作机制,在于这种机制下逐步形成的海纳百川的开放态势和对待异体文化的应变能力,一句话:在于它博纳兼容的恢宏品格。 一、浙东文化的主体结构:兼容并茂 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变迁,不外乎有两个主要因素在发生作用: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结构。 浙东文化之所以具有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势,首先在于浙东特殊的地缘条件。浙东背陆面海,伸向陆域的腹地并没有天然屏障的阻隔,而港口位置的优越和造船业的发达,又洞开着海上的门户。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浙东历来易于成为各种文化的登陆点和接收点,并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其次,外部社会结构的变迁(包括政治、经济、战争、文化、人口等)也深刻地影响着浙东地域的对外开放,而且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下呈现不同的开放特征。东汉以前,浙东社会结构单一,经济开发水平低下,导致文化的单调落后。东汉以来,浙东对外交往的频率相对提高,越人与汉人不断融合,促进了浙东从一个保持自身原始内涵的地域文化向与先进的华夏文化共同体同构的区域性文化的历史转型。这一转型的最重大的收获,就是播迁于浙东的北来士族移植了中原文明。他们主要聚居于山阴、上虞、余姚一带。但是,由于文化活动往往具有高度的垄断性,因而北方文化在浙东的展开幅度并不是很大。而且汉唐时期浙东文化现象又与中国政治变动密切相关。晋室南迁,浙东地区聚居了大批文化士族,曾极一时之盛,然而随着浙东地域政治力量的绷紧,给予了文化士族以致命的打击,再加上继而中国政治中心北归,儒家文化对浙东地域的影响更加减弱。因此,汉唐时期,中原儒家文化对浙东地域的冲击强度是有限度的,浙东对北方儒家文化的接纳也仅仅是初步的,儒家文化始终未能深入人心,占据主导地位。也正因为如此,浙东地区(尤其是明州、台州等地)所受的礼教桎梏比中原要轻些,表现在文化个性上,比中原地区要开放、自由和活跃一些。由于儒家文化的有限侵入未能使浙东民众获得普遍的启蒙,因而导致浙东在没有经过多少文化抵抗的情景下顺利地接纳了异质文化——佛教。当然,佛教从海路之所以能够传入浙东,并获得迅速的传播,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在浙东经济的剧烈分化和时代的动荡中,满足了地域主体对精神渴求的强烈需要。佛教劝人向善的教义,可以作为稳定地域社会的重要支柱,民众对佛教的信仰,也是平民在痛感自身缺乏保护、依靠和关怀时力求自保的一种精神姿态。于是佛教文化迅速占领了儒家文化由于有限传入而预留的真空,跃居为浙东地区的主流文化并渗透到每一个角落。隋代高僧智顗创立的天台宗,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出现的最早的宗派。佛教文化与浙东原有的古越神巫文化、仙道文化合力作用,从而塑造了地域主体重神秘、直觉、感悟的思维方式。 约从唐代中叶开始,以丝绸、瓷器、造船为代表的手工业生产崛起江南,再加上浙东物产丰饶,水运畅通,因此浙东商业经济愈益发达,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海洋性。明州港在唐代就开始对外开放,从明州港出口的越窑青瓷成为我国进入国际贸易市场的最大宗商品。明代中叶以后,浙东地区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机户”和“包买商”,双屿港还成为16世纪中国最大的国际走私贸易港。由于浙东人多地少,且偏于一隅,为开拓生存空间,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形成了强烈的向外发展的冲动,于是相继出现了宁波商帮、绍兴师爷等职业群体。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和对外开放的环境中,浙东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区域商业文化传统,其显著特点是讲究实际,注重功利,重视工商,不尚空谈,这有助于得风气之先并形成开放型、创新型的思维模式。 有了一定的经济发展之基础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形态。浙东学术文化究其实质,就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开放性的观念形态。浙东人重视实事实功,浙东学术强调义利合一,理欲相容。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就提出“功利与仁义并存”,陈亮提出“义利双行”,并肯定了人的欲望具有天然合理性,其批判锋芒直指重义轻利、重农抑商的儒家正统思想。四明心学派的袁燮、杨简都很重视经济。明代的王阳明对商人予以相当的同情。甚至有人认为,在吴越文化的代表人物王阳明身上具有经济文化的特点。阳明后学则更有人提出“理在欲中”的思想。到了清初,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黄宗羲直呼“工商皆本”的口号,实在是有着一脉相承的地域经济文化的历史渊源。 浙东文化尽管包罗万象,但其主体是: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和学术文化,这三者构成了浙东文化的三驾马车,民间的、世俗的与精英的马车并辔而驰,又相互涵摄,每一驾马车又往往涵载着相异的内容,并各自构成一个文化丛。如此组成了浙东传统文化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予人以多元并茂、色彩斑斓的直观印象。 二、浙东学人的知识结构:博闻贯穿 积淀于民众社会实践生活中的文化精神,如果没有学者的提炼概括,很难跃升到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地域文化由自在走向自觉,由散漫走向独立,由低俗走向深度的精神体验,还必须靠学术来涵养,于是浙东文化的建构,最终会落实到地域精英的身上。这样,浙东学者的知识结构,也就会直接影响着文化创造的强度、高度和开放度。 知识结构是各种知识在人类大脑中的组织方式。知识的组织方式在理想状态下应该是纵横交错、井然有序的网络结构,因为支离破碎的知识很难提供一个创造性思维的广阔空间。浙东的学者历来以孤陋寡闻为耻,于是“博闻贯穿”就成为地域精英群体共同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