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310(2000)01-0074-04 北京在20世纪的最后一个10年期间,受到了许多问题的困扰:交通拥堵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环境恶化问题,自然资源匮乏问题……再有的一个难题就是外来人口问题。而外来人口问题本身,又是直接影响、加重上述种种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外来人口问题,成了北京人常常说到一个热门话题,也成了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它不仅影响着首都北京的经济建设、环境交通、社会治安、下岗就业,同时也对北京文化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 北京外来人口的分类与规模 对“外来人口”的内涵与外延,人们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这样的几种类型: 1)国家党政机关录用的或由外地调入北京的国家公务员,首都高校、科研院所、新闻出版等企事业单位引进的外地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在北京找到工作单位的外地大学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等等。这部分外来人口,大都从事高层次职业和高知识型职业,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专业特长,已分散融合于北京的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的群体性的特点不强。 2)外地来京的投资经营者,一般来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经济头脑也有经济实力,他们人数虽然不多,但却是一般不容忽视的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 3)外地来京的经商务工人员。他们多来自人口密度较大而又相对贫困的地区,是外来人口的主体,约占外来流动人口总数的92.7%。分布的行业也很广泛。这部分人员多为游商小贩,小本经营,从事零售、加工或贩运生意,还有的人从事餐饮服务、回收废品、承包京郊农村土地,也有做保姆家务的。人员较为集中的行业是建筑业,约占外来人口总数的20%,且多为男性。 4)以算命、看相、测字、行乞等手段为生的外来游民。他们以种种带有行骗性质的手段来谋生甚至致富,是外来人口中的寄生阶层。 5)为牟取暴利而从事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经营活动者,以及专门从事流氓、盗窃、抢劫、贩毒、卖淫等违法活动的外地犯罪分子。这部分人数量极少,但危害甚大,影响也极坏。他们不仅危害北京大,也有时危害外地人甚至同乡。他们破坏了社会秩序,也败坏了外地人的群体声誉。 人们一般所说的外来人口,不包括已经取得常住户口资格的人,也不包括规模投资者和一般的正常流动人口,而是专指外地来京谋生的经商务工人员以及那些从事不正当职业的游民阶层,也就是我们上面所到说的后三类人员。北京的外来流动人口,受季节变化和北京市政治环境要求的影响,数量时有起落。但流动性强,规模膨胀速度加快,是其明显的特征。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1997年11月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当时全区常住人口为142.7万人,而外来流动人口有53.5万人,两者之比为2.7:1。一个区的外来流动人口就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小城市的人口总量。全市的规模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2 外来人口的成因和对外来人口的管理 外来人口问题的出现,是一种经济现象,是社会发展、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人口转移的一种自发形式。世界上的许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这一过程。以我国的台湾为例,农业生产在20世纪初时占台湾生产总额的70%,1951年便降到了30%,随着经济的发展,到1997年就只剩下了不到3%。当然不是说农业越少越弱越好,而是说集中人员最多的行业不一定是最发达的行业,有时恰恰相反。美国农业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但是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却很少。让80%的人口集中在农村,中国是无法实现现代化的。 把农民附着在土地上,尽量不让他们流动,以保持社会形态的稳定,是中国历朝历代延袭下来的老办法。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形势发生了变化,越来越膨胀的农村人口和越来越少的农村耕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无地可种的农民越来越多,发展乡镇企业是一条出路,但是目前乡镇企业能够吸纳的农村劳动力毕竟有限,而且受城市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困境的影响,许多乡镇企业也步履维艰,乡镇企业中的农民工人同样要下岗。涌入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便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求职谋生的一条出路。 一个收废品捡垃圾的外地人,1997年前后的月收入可以达到1500元左右,首都北京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据朝阳区公安分局统计,该区1980年外来人口为5万人,1990年为20万人,到1997年已达53.5万人,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4.8%。近年来增长得更快,1996年比1995年增加8万人,增长速度为35%,1997年又比1996年增加22.5万人,增长速度为73%。但是北京容纳外来人口也有一个饱和的时候,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加,带来了我们前面说到的种种社会问题。外来人口问题已经成了难以治愈的顽症,“回潮”、“反弹”便成了在当前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词。 3 外来人口亚文化的形成 北京的外来人口是一个人数众多的复杂群体,这个群体有一低一多两个特点:文化程度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91%;青壮年多,15~49岁的占其总数的89.6%,其中20~30岁的占到62.3%。群体的形成是经历了近20年的长期过程的。外地人要在城市里站住脚,要生活得下去,要赚到钱,就要付出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的辛苦和努力,在困境中立足,在夹缝中生存,成了他们面对的现实。原有的文化基础素养、生活习惯、穿着打扮以及故乡口音,使他们和北京人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环境的不熟悉不适应,部分北京人对外地人的歧视态度,加重了他们的心理压力。这一切使得他们必须抱成团结成帮,寻找适合自己的谋生方式和生活空间,于是在外来人口较为集中的领域形成社会群体,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种有别北京主流文化的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