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不断向四方辐射和延伸,为各民族所吸收,台湾文化就是吸收了华夏文化精华而形成的一个区域性文化,其中,它与福建文化更是密不可分。 台湾的人口 据统计,目前台湾的人口2300万,其中汉族占97%。据1926年的调查,台湾有83%的居民是福建人后裔,另有17%的人口来自广东。明、清时期,祖国内地的居民大量向台湾移居。据统计,祖国大陆迁往台湾人数较多的姓氏有陈、赖、黄、郑、魏、李、萧、刘、简、庄、沈、林、曾、叶、许、蔡等。其中“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台湾四大姓氏皆起源于中国。 台湾的语言 据统计,有80%的居民使用闽南话。台湾的闽南话与福建的闽南话在语音系统上几乎没有差别,声母都是15个并且至今不变,保留着唐宋以前古代中原汉语的风貌。 台湾的儒学文化教育 台湾和福建一样,秉承中原重视儒学的传统。唐代福建有了儒学,南宋朱熹在福建创立了理学正统的闽学。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闽学由此移植台湾,在郑经统治时期台湾修建了第一座孔庙,福建和台湾确立了相同的伦理制度和道德观念。福建教育制度已全盘沿用于台湾,各府、县学的教授、教谕、训导全部由福建内地选派,如台湾兴办的台湾书院、崇文书院、南湖书院、引心书院等几十座书院,师资大都来自福建。台湾各书院的学生规则大多照抄闽学创始人朱熹制定的白鹿洞学规。 台湾的文学艺术 自唐宋以来,福建产生了许多文学家与诗人。台湾当代文学的兴起,不能不说是受到福建文学的影响。在戏曲艺术方面,传自闽南语系区域的台湾地方戏有乱弹、九甲、查媒戏、车鼓戏、七脚仔戏、布袋戏,传自客家区域的有四平与采茶戏,这些戏剧都是福建特有的戏种。台湾歌仔戏,发源于福建漳州的锦歌,但经台湾艺人的加工和发展,成为台湾本土的剧种。台湾的音乐、绘画、工艺美术也受到了福建的深刻影响。 台湾的宗教信仰 台湾地区流行佛教与道教,这与中国其他地区是一致的。崇奉海上守护神妈祖源于福建,明末台湾地区也开始奉祀妈祖。澎湖妈祖宫的同神庙,相传建于大陆移民之手。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封妈祖为天后,清将施琅于台湾府治新建天后宫。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经分巡台湾道蒋元枢重修使其结构庄严,为全台湾祠庙之冠。台湾北港街的朝天宫,传说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自雍正八年(1730年),朝天宫又有过数次大规模的重修,相传“庙貌香火盛冠于全台”。是以每年春期之卜,台湾、澎湖等地南北民众前来进香者络绎不绝。 台湾的风俗习惯 中国人重视血缘关系,或聚族而居,或聚族而迁。台湾居民绝大部分由福建聚族而迁到达台湾,并保持着聚族而居的习俗,修祖谱、选族长、设族田、办私塾,每年都要举行祭祖活动,联络宗族感情,产生了很强的凝聚力。清道光《东瀛识略》说:台民起居、服食、祀祭、婚丧,悉与内地无甚殊异。如闹元宵、七月普渡等,连台湾的商业习俗也都带有浓厚的闽南地方特征。如店主称“头家”,学徒称“小伙计”或“徒弟仔”,台湾合资的商号、船号,每一个字均取“金”字,这些都是承袭闽南的习惯。 历史表明,中原华夏文化经福建进而向台湾地区辐射和延伸,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台湾无论是生产技术、物资财富、商业贸易等物质文化,还是政治制度、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宗教习俗等精神文化,都根在祖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