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975(2000)02-0032-0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众文化的异军突起,它以各种形式和渠道渗透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并成为芸芸大众不可缺少的生活需求。然而,正象黑格尔指出的那样,“现存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合理的。大众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文化市场,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但其负面效应如同其积极作用一样,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困扰着寻找精神家园的人们。特别是它对高雅文化及人们道德价值观的消解,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有识之士指出:要全面顺利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必须对大众文化进行人文提升。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就“提升”的必要性、可能性、具体途径,作一番详尽剖析,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提升的必要性 按照目前理论界达到的共识来看,所谓大众文化,就是指现代都市和大众消费社会里流行的文化类型(诸如流行音乐、娱乐消遣的影视片、世俗文学、广告文化等等)。它是在工业社会产生,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并通过大众传媒的无深度、易复制、模式化的特点,按照市场规律而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同时,它也是当代竞争社会中从个人领域生长出来的一种新的消费性文化。和高雅文化的崇高性和责任性相比,世俗性和商品性是其主要的特征。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对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之所以必要,主要是由于大众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精神世界起着双重作用。 不可否认,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和我国市场经济相伴出现的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存在对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就文化的存在状况而言,大众文化消费已经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这种文化消费本质上是普遍民众使用大众文化产品和媒体满足自己精神生活需求的活动,它与高雅文化一起构成了我国目前的精神文化消费的整体。另一方面,就目前的文化氛围而言,大众文化以其自然性、直观性和务实性等特点,渗透到普通民众的精神世界和生活领域中,使文化的共享性得到了实现。同时,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流行性和大众参与性,使其更贴近世俗生活和普通民众,营造出了目前我国个性化、民主化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人。 然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负面效应也即消极作用的影响更为广泛。这种消极作用不仅渗透在都市大众的个人领域,而且由于其非理性的特点,正在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蔓延,严重地蚕食着人们的心灵,消解着主文化和高雅文化培养起来的高尚情操。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众文化造就了性格变态、心灵扭曲、行为方式错位的个人 大众文化首先是作为一种消费闲暇时间的文化而盛行起来的。但在现代竞争社会的大都市,普通民众在闲暇时间增多的背面,却负荷着越来越沉重的时间压力。因为在社会转型时期,当一种稳定的价值系统还没有完全形成,相当程度的价值空虚感弥漫都市的时候,更多的人们力图逃避现代竞争社会所带来的焦虑和重压。大众文化有很大的消解时间感的功能,它取媚大众,消极地迎合大众,象一剂精神麻醉药,使人们沉迷其中,不知所以。特别是某些大众文化产品,在消解时间感的同时,还对消费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潜意识进行刺激、诱发和挑逗,一旦这种非理性的潜意识被无限度地激活,人们就会投入到潜意识的释放和妄想之中,从而暂时忘却心灵的焦虑和重压。这也正是凶杀暴力和色情淫秽充斥大众文化市场的深层原因。如果长期下去,作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个人就不能直面现实和人生,就会在孤独、忧郁和焦虑中心灵扭曲,性格变态,行为方式错位。比如,目前都市中人们心灵空虚,情感冷漠,交流困难;不少青少年误把“媒介的真实”当现实,在生活中一味模仿某些影视片中看似潇洒实则荒唐的非理性行为,就是很好的说明。 第二、大众文化塑造着品质弱化、审美水平降低、价值观和人生观变异的个人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世俗化的气氛愈来愈浓。对欲望的肯定、对享乐的追求、对消费的崇尚、对实用的信奉、对金钱的渴望,日益成为都市大众生活的主流。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在私人空间追求所谓世俗幸福的文化,它明确宣布“躲避崇高、消解意义”,打破了一个又一个压抑官能的享乐禁区。某些文化生产者甚至指出:大众对意识形态的选择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因此,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即主流文化只有使自身也世俗化和娱乐化,才是走进大众的有效途径。在这种喧闹声中,一些有相当艺术高度的文化产品也开始使用大众文化惯用的各种伎俩,如煽情、媚俗、悬念设置、广告爆炒等等。这些作法除了进一步消解主流文化的神圣性,使其降低甚至失去深厚的精神内涵外,还和大众文化一起逐渐造就了一种新的、世俗的“人生信条”,即尽情享乐、玩世不恭和放弃任何有意义的追求。其最终结果必然是接受大众文化的普通民众精神品质弱化,审美水平降低,人生观、价值观渐渐变异。 第三、大众文化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造成了许多不良社会风气 目前,我国大众文化有明显的“西化”特点。无论是影视片还是文学艺术作品,都打上了浓厚的非理性主义、实用主义、虚无主义、个人主义、物欲主义的色彩。其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作为商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结合的产物,其存在方式必然是市场化,即商品生产不断地向文化产业渗透。在这一进程中,大众文化产品为追求商业价值和商业利润,变成了迎合市场、满足市场和取媚大众的批量复制品,这又反过来使得大众文化产品更加以洋为荣、以假为真、以俗为雅、以色为美、以陈腐为新奇、以暴力为强悍……只要畅销,仿佛就是好东西。这种状况的直接后果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滑坡,社会风气逐渐恶化。比如,在流行歌曲中,有以虚设爱情为主题的唱不完道不尽的呻吟;在影视广告中,趣味低级的内容也早已司空见惯;特别是在某些历史题材的作品中,各种各样的“虚构和戏说”成了一种时尚——这些作品靠捏造人物和事实而牺牲历史的真实,塑造出类同“还珠格格”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典型形象,引诱无知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来学习和模仿。一句话,从根本上讲,这种媚俗甚至是粗俗的滥造,都是理想、信仰危机的产物,这样的文化产品必然会把人们的文化认识和文化消费引向歧途,从而必然会在很大范围内败坏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