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改革已相对滞后,究其原因,文化作为社会的深层结构,对于社会存在而言具有独立性、继起性,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领域出现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未能及时做出实事求是的理论分析,传统观念、旧有理论还在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党的十五大在理论上实现新的突破,逼迫文化领域对自身发展的热点问题做出科学的解答。这不仅是在世纪之交建设繁荣富强科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整体要求,也是文化领域自我发展、探寻规律的内在动力和必经阶段。 一、文化既是一种意识形态,是教育等功能实现过程,又是一种社会生产,是资本运营过程。所以,新时期文化既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又因之已经成为经济的重要领域,还是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 新时期文化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双重属性,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知道,新时期文化是通过理性作用于世界观系统中的精神要素,直接作用于人的理智和心灵,对社会精神生活发生影响。尤其是通过文化手段,全面提高当代国民以爱国主义为主旨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经过培育和泛化,从根本上建立代表国民精神风貌的价值标准和人格追求的民族精神,对于超越人们自身的物质利益羁绊,纯洁道德,净化社会风气,增强抵御愚昧和野蛮的能力,推进社会行为方式的理性化和社会进步,特别是为“四化”提供思想动力意义重大。同时,文化通过正确理解和深入研究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理想、道德、意志、智力等状况和作用,去把握、调节社会历史的具体进程,在引导人们思想观念转化中,使社会符合规律地走向进步。由此决定了文化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任务。 新时期文化还是通过整合、氛围、技术等功能作用于国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生产系统中和知识创新系统中的物质要素,为生产技术等经济的进步开辟道路,表现为一种物质能量,成为经济活动和进步的直接手段和途径。在美国,迪斯尼乐园与克利夫兰的“文化圈”是这两个城市实现从产业衰落到重新振兴的经济支柱,其视听产品是仅次于飞机的第二大出口产品。在国际上占40%的市场份额。自80年代初,美国的文化娱乐经济一直是快速发展态势,平均年收入4000亿美元。欧洲发达国家也相类似。在我国,文化的经济意义虽然没有这样昭然,但在大连国际服装艺术节、孔子文化节、泰山登山节、自贡恐龙灯会等千姿百态的文化经济活动中已见端倪。尤其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以及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具体环节中,文化含量和附加值越来越高,成为经济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甚而组成了经济生存与活化的基因和细胞。远非文化的经济功能所涵盖和诠释得了。 新时期文化的双重属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学说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与完善。这一理论的确立,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文化是经济的组成部分,也就不会存在抓经济建设是实,抓文化建设是虚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流行、争论一时的文化经济谁“搭台”谁“唱戏”的宏论微词,也可以画上句号,更重要的是从战略全局和本质意义上明晰文化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在联系。文化不再是围绕经济中心的外围服务,而是通过内在机制的运行,完成经济的一个重要领域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 二、不计任何代价、不讲成本核算去实现社会效益,只适应了意识形态的要求,忽视了这同时也是一个经济运行过程;实现经济效益,总觉理不直、气不正,在于未将文化行为纳入经济的坐标,调整思维、校正行为,而以超文化经济手段甚或非法途径营利,则是对市场规律、经济规律的违背。两个效益很难统一的原因,还在于理论的倾斜和模糊。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文化既具有社会效益,也具有经济效益。这是改革开放20年文化理论的重大突破,表明文化界和社会各界对文化特性的认识趋向于全面和辩证。但在实践把握中往往出现难度。改革开放之前,评价文化的标准始终是“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这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因此在理解与把握社会效益时,更多的是从其中的思想价值考虑,在保证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可以不计代价,不讲成本,心安理得的创造政绩。比如为获奖组织的文艺生产,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和时间,获奖归来便刀枪入库。从新时期文化的双重属性分析,不仅是经济的巨大浪费,同时也违背了文化为人民大众的方向。 在理解与把握经济效益时,仍残存着“文不经商,仕不理财”的余念,总是理不直、气不壮,未能将文化纳入经济基础的视野,按照经济规律运行,是其心理与观念上的真正原因。 新时期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基础属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产的基石。从表面上看,以上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何实现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点上的难度,实际的深层的问题是我们对产生两个效益的理论依据认识模糊,以致长时期困扰着我们,甚至很难走出误区。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事业的公益性,是一个量的概念,国家投入的重点是要保障事业的发展。同时这种公益属性又是一个运动过程,去实现量的增加与积累;公益性文化不是无偿性文化,这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有无经济效益问题,而是关系到一种新的机制、新的管理方式、新的发展模式的产生与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