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实质上是不同类型文化从低级向高级的依次更替,社会文明进步最终可归结为社会文化的积累与更新。 一、信息文化的界定: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并因时间和空间的相异而各具特色,形成文化发展的不同层次。那么,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面临的又是怎样一种“文化”呢? 对此,有必要了解一下文化变迁理论。文化变迁是指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的大多数成员逐渐放弃旧的行为选择标准体系而接受和形成新的行为选择标准体系的过程。每当一种新的生产力以及它所影响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出现,总会导致新的文化要素的产生。文化类型就是社会文化有机体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形成的一种合理结构及和谐机制,是一种具有“常态平衡”特点的社会性整合。当文化类型持续到一定阶段,由于内外现象的有序性积累,以及无组织力量的增长,使某些文化要素发生结构性变化,进而引起其他文化要素的“同步震荡”,常态平衡受到破坏,社会整合出现分化,自组织的基本细胞进行新的排列和聚合,新的文化类型在与外部现象的正反馈中逐渐形成。这个过程就是文化变迁的过程。文化变迁理论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处于变迁、发展之中,其变迁的幅度、快慢、方式、方向、性质等则因时因地存在极大差异。人正是凭借着一定的文化与他所处的环境相协调统一。根据文化变迁理论以及人类文化发展史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文化总是在“变迁”(变化发展)的;(二)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迁的;(三)文化变迁主要是由技术革命所推动;(四)文化变迁的实质是价值观的转变。现在,人类正进入信息时代,力——能量——信息的发现,是近代以来科学进步的三个标志。当信息取代能源成为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比特取代原子构成高速传媒之后,它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将引起一系列高新技术革命,同时必将导致文化的新变迁。 信息时代的文化是不同于以往的一种新型文化。就当前而言,人类文化已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例如,国际互联网的建立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即网络文化。网络与现有的广播、电视和报刊传媒不同,电视的传播方式是“你说我看”,报刊是“你写我读”,这种中心化色彩是传统信息和文化传播的基本特征。在以往的传播学术语中,观众、听众或读者统统被称为“受众”,他们只能接受单向传播来的信息。互联网则是双向交流的媒体,目前的模式是“既写又看”,它没有中心。因特网大大冲击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并使文化模式发生转型。 如同农业时代的文化是农业文化,工业时代的文化是工业文化那样,信息时代的文化当然称为信息文化。信息文化是一个新名词,它还没有明确的定义。由于文化的概念尚未有定论,信息文化作为大文化之中的一个较小的概念也不会有一致公认的明确定义。但大致可认为:从广义上说,信息文化是以电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信息流通、信息产品,以及人类对这一第三代生存环境(信息环境)的适应所产生的,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在内的种种人化现实。从狭义上说,则指数字化的传播、生存方式及其过程和结果。将信息时代的文化直接确定为信息文化,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意味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对它的界定、分析和探讨可能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一新的文化类型正在和必将形成是不言而喻的。 二、信息文化的内在形态 按照文化形态一般的分类法,文化的社会形态基本上分成三个层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一)信息时代的物质文化。在信息时代之前,物质财富是主要的社会财富,它构成了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因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物质生产与物质消费的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自然是最重要的,精神消费还不可能成为人类活动的主要目标,所以人们将物质生产的发展看作社会进步的标准。进入信息时代之后,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物质生产赶上了物质消费的需要,因此物质生产的发展受制于物质消费的需要量,需要多少,生产多少。而且由于物质财富的大小、多少取决于知识价值,从而使精神活动和精神财富跃居首位。信息时代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与以往有着显著不同。 信息时代将兴起信息产业,或者说信息产业将成为信息时代物质文化的重要标志。一些社会学家将信息产业定义为:由科学研究、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输系统、信息设备的制造以及信息服务业所组成的一个产业群。一些产业界人士则认为这是包括计算机制造、软件开发、光通信及光探测、数据及图象处理设备等的制造业。如果把两者综合起来可定义为:用电子手段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流通、销售等各种信息活动的产业和生产、销售这些活动所需设备的产业。目前主要包括计算机工业、信息处理业和通信业与直接为生产服务的信息设备制造业和服务业。前者包括信息存储设备、传送设备等,后者包括咨询业、通信业等。能量革命延伸了人的体力,确立了近代工业。信息革命延伸了人的脑力,确立了以微电子、激光、光导纤维、传感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