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传播与文化交流 计算机网络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来自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提出的一个建立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建议。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随着个人电脑的逐步流行,计算机网络快步发展,并由美国的地区网发展到目前的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根据国际网络超文本传输的协议, 世界各地的网络应统一书写为“环球网”( WorldWide Wep),简称它采用协议规定的标准语言编写 WWW。它采用协议规定的标准语言编写, 从而形成一种具有西方话语和文化特点的信息传媒。 网络传媒同传统的大众传媒相比,具有如下特点:①超时空性。即它可以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虚拟”时间和空间,形成一定的“虚拟存在”。②逻辑先在性。即它作为传播媒介,已非自在的传播工具,而是内涵了一定的逻辑程序和观念前提,它所传播的信息事先已经被既有的观念过滤和程序约定。③信息残缺性。即它传播的只是可以编码的信息,而那些不可编码的信息则被拒之门外。④信息的无序化和熵增长。即它使知识和信息的密集程度、更新速度空前提高,其局部范围的有序性可能引起更大范围的信息耗散和熵的增加,使网络上的秩序难以控制。这些特点并不就是缺点,而是优点和缺点兼而有之。因此,我们要持一种客观的、科学的态度,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网络传播的广泛运用,使文化(狭义的文化)交流更加直接和简便。文化交流主要是一种知识、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交流,其核心是不同价值观念的对话和理解,其宗旨是不同文化的共存和发展。但是,由于网络技术的西方化内蕴和网络传播历史的西方文化渊源,使得依托网络传播的文化交流失去了平等性和交互性。变成了不平等的和单向的渗透。这一方面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在全球迅速膨胀,形成文化传播的单向度倾向;另一方面,那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文化则在网络时代处于弱势和边缘状态,保存文化的民族性和发展文化的现代化这对矛盾,像梦魇一样困扰着它们,使它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因此,网络传播给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多样性带来严峻挑战。 二、网络传播对民族文化的挑战 计算机网络传播是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其快速、便利的优越性能和宏大的信息容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但是,人们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他们操纵的计算机是由程序来支配的,而程序又是根据认识前提和价值观编制的;显现在他们面前供思考用的信息并不是完全中性的“原始数据”,而是经过编辑、增删、权衡和组织的,带有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这些程序和信息所内涵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网民”的思维和生活。就当前而言,网络传播对民族文化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技术和价值观两个层面。 在技术层面上,网络传播源自美国,是现代工业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如果说,技术是属于生产力范畴,是价值中立的;那么,技术的社会应用则是有价值取向的。网络传播技术尤其如此。在信息社会,网络传播技术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控制和文化资源商品化的战略性技术。因此,网络技术从其诞生起就由一种国家行为所推动,并首先应用在军事和政治生活领域。美国未来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认为,“计算机将摧毁政治领域的金字塔;我们建立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系统是因为我们需要掌握下属的去向以及他们的任务完成情况,而有了计算机的帮助,我们可以用平行联系的方法重新设计我们的组织结构”([美]西奥多·罗斯扎克著:《信息崇拜:计算机神话与真正的思维艺术》,149 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而在美国国内,政客们往往利用网络技术传递过量的、相互矛盾的事实和数据,以混淆公众的注意力,使整体认知湮没在杂乱无章的细节之中,从而实现对社会的控制。在某种意义上说,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还是美国政府输出“民主”和控制舆论的一种手段。在社会文化领域,网络传播及其背后庞大的传媒合体通过控制彼此之间交流的渠道,并塑造出通过网络传送的文化内容,而对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产生影响。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全面控制人类交流的先例。拥有涵盖全球的通讯网络的跨国传媒公司,正在世界各地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并把它们作为文化和娱乐产品而重新包装。这样,在网络时代,文化资源被商品化了,它不再只是一种人文涵养,而成为一种“快餐式”的消费品了;文化的神圣感被剥离了,只剩下文化商品经营者手中的利润了。 在价值观层面上,网络传播是与西方的全球化模式相辅相成的。西方的全球化模式,首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体化,并由此而形成的所谓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这种全球化模式,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和美国色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以为占据了人类精神生活的制高点,从而向欠发达地区倾销它们的精神文化产品和价值观,网络传播就是它们最为有效的倾销渠道。同时,它们又利用好莱坞电影等娱乐业生产的文化产品,在网络上传播世俗生活方式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使处于非西方文化影响下的网民“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西方的价值观,进而怀疑和否定自己的文化。 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价值观层面,网络传播都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社会生活和个体心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网络传播自身体现的技术理性、工具价值,在不时地动摇着人们的人文理性、目的价值,从而导致人们“宁信机、不信人”,宁愿遁入“虚拟时空”,不愿直面现实生活;人际之间的情感关系被“人机”之间的冷面“对话”所异化。网络传播所载送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也在即时地动摇着人们既有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从而造成人们价值标准混乱和精神困惑。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就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说,我们虽然有一定的发展规模,但在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方面仍然主要依靠进口,这就不能不受制于人。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自身的西方文化含量、话语特点冲撞着我们国民的心灵,因此,使得我们自己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的某些方面不得不进行话语转换,以适应网络传播的既定模式。就民族文化来说,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和市场经济机制,就必须同网络技术自身内含的西方文化进行强有力地抗争。因为,只有抗争才能发展,也只有发展才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