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集纳,不仅仅是拿来和汇集,更主要的是集合众人的东西,融会贯通,纳为己有。深圳历史上是一个边陲小镇,“固定资产”里的文化存量很少;到文革时期已十分荒凉落后,“活期存折”里的文化几近空白。严格地说深圳特区文化与深圳历史文化基本没什么联系,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正是一张白纸,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而深圳人也确实画出了又新又美的图画,集纳就是最主要的画法。 一、深圳社会文化集纳的主要构成 1.文化活动载体——人才的集纳 深圳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成为特区后,深圳几百万城市人口的构成主要来自国内四面八方。早期深圳主要是出口加工基地,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居多,企业多是密集劳动型,需要大量劳工,因此大批进入深圳的是文化程度不高的男女青年,其次是不满于自己现状的知识分子,还有高校毕业生。随着深圳经济的迅速发展,1992年以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崛起,1998年深圳正式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经济的第一增长点和第一推动力,1999年10月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成功举办,这些使深圳日益需要也日益吸引一批批文化程度高的知识分子和相当一部分留学生,而深圳从去年也开始实施用百万大学生置换百万民工的计划,近年来全国各地每年进入深圳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就有1 万名左右,其中博士已有1200多名。 2.文化人才智能——脑力的集纳 早期到深圳的移民,高层次的人才并不多,但是,深圳人善于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借脑,集思广益,不惜高价从海内外各地借聘高级人才为自己所用。如许多深圳企业就纷纷到内陆高校借脑,不少内地专家、教授利用业余时间服务于深圳。深圳的许多大型项目也多半是通过借聘海内外各方面的高级人才共同完成的。华侨城就连续10余年高薪聘请新加坡的国家规划大师孟大强先生,参与总体规划和设计;在城区、景区的设计、建造方面先后邀请数百名建筑规划、民俗、美学、艺术、历史等方面专家学者共同研究、论证,部分专家学者还直接参与了设计建造:“锦绣中华”和“民俗村”聘请了各地著名工匠建造,“世界之窗”的几百件雕塑委托国内外美术院校的100多位雕塑家设计制作; 三大景区众多文艺节目的编排、演出,也是通过短期和长期聘请国内外的文艺人士共同完成的。 由于到深圳的人员主要是劳工、科技、商业一类,文艺人才进入深圳的不多,即使进入也多下海,高层次文艺人才奇缺,但是深圳却能通过借聘各地著名的文艺人士,共同制作大手笔。最典型的要数《深圳故事》,这一深圳歌舞团创作演出的现代舞剧,去年跨长江,渡黄河,在中国文化中心北京的演出中一举获得成功,以内容和形式上鲜明的时代性和新颖性获得舞蹈界的一致好评,被中国舞协主席贾作光称为“一声惊雷,震裂了舞蹈文艺的天空”。《深圳故事》背后的故事,则是其创作队伍的构成:上海文化名人余秋雨任艺术顾问,原香港舞蹈团艺术总监应萼定任总导演,北京著名作曲家叶小纲任作曲,岳世果、应萼定、刑德辉、张平任编剧,上海乐团著名音乐家陈燮阳任指挥,香港王志强、梁永森任舞台美术,香港女设计家麦青任服装设计,主要演员有知名舞蹈家黄启成、山羽中和新秀李楠、孙巍……这些人员来自中国的四面八方,带着不同的风格特征、艺术理念,相聚于深圳,没有相佐、隔阂,一起创作出了风格新颖、富有时代精神的现代舞。 3.文化历史遗产——景观的集纳 深圳是一个很缺乏人文旅游资源的城市,但是人文旅游却成为深圳的突出特色,就得益于其集纳精神。深圳人利用特区窗口的独特位置和大胆创意,以世界性的视野,以文化产业的运作方式,把国内外的旅游景点和相关的文化拿来,重新加工包装,形成新的旅游产品,再“出售”给国内外的游客。80年代海上世界的“中国民俗风情博览中心”、南油总公司的“中华民族城”便表现出这一趋向。不过这方面的代表作应是华侨城于1989年起陆续建成的“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三大景区,深圳旅游业真正起步就从它们开始并打下基础,此后成为深圳经济的一大支柱。三个景区均把国内外各地凝固的景点与相配套的文化活动演出结合起来,开国内旅游文化的先河,10余年来接待了海内外游客6000余万人次,接待了世界几十个国家、地区的文化考察和表演团体,既把中国历史文化展示给世界,也把世界各国文化带入中国。 4.科技教育文化——资源的集纳 深圳没有著名的大学和研究院,但由于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市场和人力资源,全国有不少名牌大学、研究院均活跃在这片热土上,并与深圳展开各种合作关系。1993年内陆就有130 多所高校在深圳设公司,与深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1996年以后,为了更好地发展合作关系,深圳政府出面进行各种合作,这种新优势引来了不少高校、企业,如深圳北大生物谷是深圳市政府与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合建的产学研基地,深圳清华研究院大楼是依托清华大学的科技、人才优势与深圳的资源、环境优势建的产学研基地,深圳国际技术创新研究院是俄罗斯、乌克兰的8 所科研院校和哈工大与深圳市政府合作的。当国内著名企业纷纷在国外设研发中心时,海外著名企业却陆续登陆深圳,1999年10月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美国郎讯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就让海内外震惊,随后世界最大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德国法兰霍夫研究院、日本富士通、加拿大的阿尔伯特大学、以色列的RIT 公司和香港多所大学也纷纷在深圳设研发中心。 与北京、上海相比,北京有70多所高校和1000多个研究所,上海有50多所高校和900多个研究所,而深圳只有几所高校, 没有名牌大学。按照传统思路,深圳应尽快创办一些名牌大学,但深圳却另辟蹊径。市长李子彬说,深圳要走自己的新路,要营造一种“深圳没有国内名牌大学,但国内名牌大学都在深圳”的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到深圳创业。去年开园的虚拟大学园,走的就是通过互联网集纳国内外名牌大学的新路。首批进入虚拟大学园的大学(院)有工程院、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之后,美国、英国、俄国、加拿大等17所海外名牌大学也加盟。虚拟大学园把“网络教育”与“实体教育”结合起来,使几十所名牌大学(院)的科技成果能通过网上交流,进入深圳并就地转化:通过这一网络促成大学(院)与企业、大学(院)与风险投资机构的交流合作,为技术成果转化创造条件;通过这一网络建造深圳的远程教育系统和教视窗、图书馆,促进各大学在深圳开展多形式培训和研究生实习工作,有系统、全方位地培养和引进大批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