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起 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汉语大词典》说,“谓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语本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注:《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年3月版,第1406页。); 杨荣国《简明中国思想史》说,“顾炎武具有高度的民族气节。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所说的‘亡天下’是指民族的沦亡,所说的‘亡国’是指朝代的更换。他认为民族兴亡是大事,任何人都有责任。而朝代的更换却是小事,只是有职守的人去负责就可以了”(注:杨荣国:《简明中国思想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5月版,第162页。);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说,“顾炎武……所谓‘亡国’就是改朝换代,统治者的政权转手,这只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事,因此说‘国保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这同广大人民没有什么关系的。‘亡天下’就是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所以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是说,民族的存亡比封建的国家和君臣的关系都更为重要”(注: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四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3月版,第32页。);孙叔平《中国哲学史稿》说,“顾炎武已经能够区别忠于君主和忠于民族是不同性质的问题。……顾炎武没有做清朝的官,已经超出了‘不为异族之臣’、‘不事二主’的封建道德范畴,而有了忠于民族的新的意识”(注:孙叔平:《中国哲学史稿》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版,第324页。);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说,“顾炎武……以为‘国’和‘天下’有别,‘亡国’是指改朝换代,因此‘保国’是统治者、贵族们的事情;而‘天下兴亡’则是指关系到整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注: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版,第1047页。)。 上引文字均以为顾炎武所说“天下”是指国家、民族,因而均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理解为每个普通人都对国家、民族的兴亡负有责任。这一理解不仅从未引起人们的怀疑,而且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国人的共识,成为根深蒂固、牢不可破的观念。 今天,我要对此理解提出异议,因为在我看来,这一理解并不合乎顾炎武的原意。 为了说明问题,这里不得不抄录《日知录·正始》的大部分文字(其中引《晋书》、《宋书》、《南齐书》、《南史》之222 字对理解全文关系不大,故未抄录): 魏明帝殂,少帝即位,改元正始,凡九年。其十年,则太傅司马懿杀大将军曹爽,而魏之大权移矣。三国鼎立至此垂三十年,一时名士风流盛于洛下。乃其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即此诸贤为之倡也。自此以后竞相祖述,……以至国亡于上,教沦于下,羌戎互僭,君臣屡易,非林下诸贤之咎而谁咎哉!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至武帝革命之时,而山涛荐之入仕。绍时屏居私门,欲辞不就。涛谓之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于人乎?”一时传诵,以为名言,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于率天下而无父者也。夫绍之于晋,非其君也。忘其父而事其非君,当其未死,三十余年之间,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而荡阴之死,何足以赎其罪乎?且其入仕之初,岂知必有乘舆败绩之事,而可树其忠名以盖于晚也?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使谓绍为忠,则必谓王裒为不忠而后可也。何怪其相率臣于刘聪、石勒,观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动其心者乎?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读此文字,不难发现《正始》关于“亡国”、“亡天下”的议论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有的放矢,意在贬斥魏晋清谈之风。由此可以看出以下三点。 首先,《正始》认为“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认为魏晋清谈使“教沦于下”,因而既造成“亡国”(“国亡于上”)的恶果,也造成“亡天下”的恶果,可见它虽然认为“亡天下”与“亡国”就责任者范围的大小而言有所区别,却并不认为“亡天下”与“亡国”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正始》并不如上述理解那样,认为“亡天下”是忠于民族,因而是大事,“亡国”是忠于君,因而是小事。 其次,《正始》认为魏晋清谈之所以造成“教沦于下”与“亡国”、“亡天下”的恶果,是因为“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以致“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忘其父而事其非君”,即“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这就是所谓“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就是所谓“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可见此处的“仁义”或“大义”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忠孝,是名教。也就是说,《正始》所说的“亡天下”既不是指民族或国家的沦亡,也不是泛指一般中国文化的沦亡,而是特指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即儒家倡导的纲常伦理的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