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立建设经济大省的同时,还必须把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提到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是黑龙江省跨世纪的历史使命,是关系到中共黑龙江省委“二次创业,富民强省”的战略部署能否实现及全省“两个文明”建设能否“都搞好”、再上新台阶的大问题。本文对黑龙江建设文化大省的问题作以如下探讨。 一、黑龙江建设文化大省的背景及问题 将黑龙江建设成文化大省是在跨世纪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大发展、大背景下提出并进行的,对此必须要有一个深刻的全面的认识:这就是全球化既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也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而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相并存的既有政治的多极化,也有文化的多元化的发展。因此,加快发展、强化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即我省必须以超常的速度加快发展,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省区的差距,才能谈得上建设经济与文化“两个大省”的问题。 我省当前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问题是:总体思想、文化观念上的滞后与文化成果部分超前、优长发展的两重性并存。 所谓“总体思想、文化观念上滞后”,是指我省市场经济发展及与之相一致的市场经济文化背景、环境氛围及其观念先天不足,后天乏力,既没有这方面深厚广博的文化蓄积,又没有适宜的文化背景、环境去培植这种市场经济个性、才能与精神气质。因此,所谓黑土地域主人“傻、大、黑、粗”,就不只是龙江人外貌体征的指认,而且成了其精神、气质、个性的代名词。这方面由于历史上与商品经济不发展及建国后作为老工业基地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深远影响,龙江人、黑土文化严重滞后于、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80年代改革开放第一轮大潮中的落伍者。在面临知识经济悄然而至的21世纪,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以超常速度加快发展,至少要高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才可能逐步缩小差距,才可能解决由于发展力度不够、效益不佳等引发的诸种矛盾的问题。 因此,充分认识我省精神文化总体的滞后,不仅滞后市场经济文化,尤其滞后于知识经济文化,我们必须从这一高度去认识全球经济—文化—体化将给我们建设“两个大省”整体发展所带来的更为严峻的挑战与竞争,从而增强我们的危机感与紧迫感。尽管由于我省部分文化成果超前、优长发展,不同程度地减缓了这种频频冲击的危机感和压力感,如戏剧舞台上的龙江现象以及电影、电视、广播剧、绘画、音乐、舞蹈等多次获奖,已使我省在文化大省建设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形势并不容人盲目乐观,当然也不能由此委靡不振。应该说,抢抓机遇、超常加速发展,既是省情的需要,也是客观上完全可能的。而超常加速发展的动力因素固然在经济系统、经济结构本身,但很大程度上也在经济运行发展的文化大背景、大环境、大氛围中,在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中,这是经济发展不可须臾或缺的文化因素。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而日益以文化、文化力的形式来体现、表征自己的时代新发展,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已是当代最新的发展特点和动向,认识并把握这一点,对于我们加深认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本质、特征及由此所带来的机遇,即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凭借当前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差距格局,将“科教兴省”与“以文兴省”“以文促省”“先文后经”内在统一起来,走出一条有黑龙江特色的经济——文化发展道路。此其一。其二,由于我们是在经济次发达省情下建设两个大省、强省的,从表层看,其难点是经济不够发达,由此带来文化大省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文化体制改革进展不快,“北雁南飞”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等等,但造成这些现象的深层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体制问题,是人的价值观念、精神动力、文化素质等问题。正如调研中广大干部、工人、农民所一致认同的:黑龙江的落后不只是经济落后,最根本的还是文化落后,思想解放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建设、发展黑龙江,不只是个经济建设问题,还有一个建设文化大省的问题。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由此导致愈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愈是要建设经济大省,就愈要以文化为先导,以文化建设为突破口,走“以文育人”、“先文后经”的“以文兴省”、“以文制胜”的路子。从而摆脱在经济次发达圈子里,竞争不过发达省区、走不出来的问题。 原因、依据当然还可以提出一些,但至少上述三点已足以说明建设发展黑龙江,不仅要建设经济大省,更主要的和首先要解决的是建设文化大省的问题。同时也说明了,在经济“次发达”的情况下提出建设文化大省,不但不会拖经济建设的后腿,给经济建设造成“包袱”、“累赘”,反而能促进我省从“次发达”状态中走出来,至少是促进其加速发展的精神动因和智力因素。 二、黑龙江何以能建设文化大省 我省作为经济次发达省区,不但可以而且完全有依据(实践依据、理论依据)、有能力在建设经济大省过程中,建设好文化大省,从而实现邓小平“两个文明都搞好”、两张试卷都答好,才是真正社会主义的伟大遗愿。 经济发达并不一定就带来文化的繁荣,同样,文化的繁荣也并非总是经济增长的必然产物。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成比例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的、客观的、绝对的现象,人类只能在特定条件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追求、探寻二者相对的平衡、协调、成比例的发展。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曾多次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过光辉的探索。其他人类的先哲、大师也对此做出过独特贡献。从理论上讲,这种对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政治、文化)的不平衡、不协调、不成比例的发展及由此导致的“后发效应”现象,如何使之转化为“后发优势,从而反客为主,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这对于我们今天研讨的课题,无疑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