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300(2000)02—0010—06 文化缘何而起?《周易·系辞传》中给了我们一个形象而又精道的描绘:“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现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文化发源于先民的观天察地的活动,是师法自然、认识和体悟自然的结果,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类比的方法,贯天通地,融汇万物,并进而使人在认识、体悟自然的基础上,师法自然,回归自然,和自然融为一体。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对天人关系的思考,是中国文化的原初起点,“天人合一”则是中国文化的终极归宿。在某种程度上说,“天人合一”既是中国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文化所设定的最高人生理想。因而,这一命题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涉及到中国人的自然观、宇宙观、认识论、人性论、历史观、宗教观等等方面。可以说,“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思维的特点,而“天人合一”的理想设定又最能体现中国人生观的终极思想。那么,什么是“天人合一”呢? 一、“天人合一”观的形成和发展 从中国哲学史来看,“天人合一”发端于孟子。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在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1](《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看来,人与天地万物,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天人之间是相通相融的。人中有“天”,“天”中有人;人是“天”的缩影,“天”是人的放大。人性乃“天之所与”,天有道德意义,而人禀受天道,因此人性才是有道德意义的。人之性善,既是源于天、受于天,又是同于天、通于天、合于天的。 老庄也是主张“天人合一”的。他们认为“道”是宇宙万物本根,人亦以“道”为本。《老子》以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庄子·外篇》也说:“汝身非汝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3] 人的一切都不是独立于自然的,人本身就是自然之物。人既然是自然之物,也就融于自然、同于自然。而道即自然,自然即道。这样,融于、通于、同于自然也就等于融于、通于、同于道,以及天和地。这样,天人相通、相融、相同便合乎逻辑地被推导出来。如何实现“天人合一”呢?老子轻视文明和知识,提倡寡欲和回复到婴儿状态或愚人状态。庄子则明确主张通过“坐忘”、“心斋”即一种忘我的经验、意识,取消一切区别,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 由上述可以看出,“天人合一”观在其发端之时,就有儒道的区别。第一,在孟子看来,人之所本的“天”,有道德意义,而老庄的“道”则是没有道德意义的,它只是自然,所谓“道法自然”。第二,由于孟子的“天”有道德意义,所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方法也有道德意义,这个方法便是“强恕”、“求仁”;而庄子的方法是“心斋”、“坐忘”,这是超道德意义的忘我的经验、意识。 儒道的“天人合一”观在魏晋时期通过玄学达到高度的融合,二者交融互补,形成了以人伦道德原则为本根,以人与天协调为指向的“天人合一”观。这种儒道融合的“天人合一”观至宋明道学发展到了顶峰。宋明时期张载直接使用了“天人合一”的说法。张载的“天人合一:”说是宋代道学之开端。张载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性,不以闻见牿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大其心”,即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之心,只有这种心才能体悟天地万物,才能汇入天地万物的洪流,使人处在我中有物、物中有我、“无一物非我”的境界,达到天人一体,万物同流。与此相反,若“以闻见牿其心”,即用闻见的知识将主体封闭在自身之内,这就叫作“心为有外”或“有外之心”。“有外之心”就是独立于“天”,自外于“天”,当然就“不足以合天心”,不能“体天下之物”,也即不能达到“天人合一”。[4] 在张载之后,道学的“天人合一”说逐渐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派。其中,程伊川和朱熹以万物之本根为“理”,“理”是老庄“道”的变形,不过程朱赋予了“理”以道德意义。他们认为人禀受形而上的理以为性,所以天人相通。据此,程朱之“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便是“与理为一”。“与理为一”,从人来说,就是人遵循理;从天来说,就是理体现于人。 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天人合一”说,不同于程朱理学。陆王强调理不在心之上或心之外,认为人心即是理。王阳明明确否认有超乎人心和具体事物之上的形而上的理的世界,主张唯一的世界就是以人心为天地万物之心的天地万物。王阳明这种融人心于世界万物的“天人合一”说,远远超过了老庄“天人合一”的思想。程朱和老庄所主张的本根,“道”也好,理也好,无道德意义也好,有道德意义也好,都是形而上的东西,他们的“天人合一”都是形而上的东西与形而下的东西之结合,而在王阳明这里,则只有一个现实的世界,此世界是人心与天地万物之彻底融合,人与世界万物息息相通、融为一体的程度,比起老庄哲学特别是程朱理学来,都要深刻得多。可以说,“天人合一”说至陆王心学被发挥得既深刻而又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