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2.4;K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00)02-0024-05 每个国家的发展,既是人类历史进化的结果,也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影响着其发展进程。文化传统是人们无法切断而不停地从过去向现在和未来涌动的“流”,人们只能生活在这个流程之中,而不能超脱其外。对于争取现代化的一切民族而言,吸收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外来文化,是文化传统更新的重要条件。因此,对国外不同发展模式进行文化分析,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是极为重要的。 一、发展模式概述 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从一种较低级状态向较高级状态转化时所遵循的方式,即它所遵循的原则、途径、程序及终结结果。根据不同的标准,可概括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种。 以社会形态为标准,社会发展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以历史演进为标准,社会发展可分为早发内生与后发外生两种模式。前一模式是指现代化起步早而且主要靠其内部社会经济要素发育而成的发展模式;而后一模式是指现代化起步较迟,主要在外来文明因素刺激下进入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模式。 以自然基础为标准,社会发展可分为内向型发展和外向型发展两种类型。前者重心内倾,主要依靠本国的自然资源,产品销售以国内市场为主;后者则主要依靠国外的自然资源,产品销售以国外市场为主。 以发展动力为标准,可将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界定为三种模式:原发式、后发式、新发式。“原发式”指以英、美、法等国为代表的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发展动力来自内部,发展过程中没有样板可资借鉴,表现出缓慢、渐进、稳步、和谐的特征;“后发式”指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后实现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动力根源在于社会外部环境的逼迫和挑战,发展过程表现出快速、突进的特征;“新发式”指目前正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其向现代化过渡的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但至今仍未形成一种公认的有效的发展模式。 本文将社会形态和发展动力两种标准相结合,对资本主义的原发式、后发式、新发式三种模式和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进行分析。 二、原发式发展模式的文化分析 英国是最先实现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是现代化过程中的先行者。整个社会及其各领域的发展,全都凭社会自然演进,人们并不预知历史发展的未来结局。作为原发式国家由于其发展动力来自社会的内部,因此,在分析其发展模式的文化特点之前,有必要了解其文化渊源。 一是某种非家族的、以权利与义务为基础的结合原则。在封建社会里,家族或准家族的结合往往是最基本的联合原则。而西欧封建社会的许多重要结合往往带有非家族的性质。比如城市公社就是不同出身、不同背景和行业的人基于权利与义务的契约性的联合,这种“人为”的联合完全出于确定的经济目标,不受各种非经济因素的牵制,所以很适宜于引入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权利与义务观念的滋长,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产生和发展有深远影响。 二是政权与教权分离,把世俗统治者非神化。基督教从一诞生就有“我的主不在地上”的主张。在长期的政教斗争中,教会系统地提出了一整套限制王权的理论并付诸实施,这大体上决定了中世纪政治体制的发展。在王权依赖工商业,并且是在国王与工商业者受到某种契约性因素制约的情况下,王权沿着世俗化的、符合现实需要的、推进工商业发展的方向演变,这有利于在封建社会内部形成一个容纳使获利合理化的体制。 三是理性的思维传统。首先,把宇宙看成一个上帝按某种统一的法则创造出来的至善至美的统一体,其中的万物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各得其所,个性鲜明且又互相联系、互相呼应。其次,非常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对人有很高的评价。西欧中世纪把人看成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万物中的一个类,受支配万物的统一法则的支配,把人放在宇宙中考察。再次,揭示万物间、特别是人(个人、团体、人类)与社会、自然界的对立,热衷于探讨这种对立及其关系,表现出对人的命运及其能力的高度关注。正如弗里曼特勒所说,“关于人的自由与命运,自由意志与上帝预知之间的关系是每个生活在信仰时代的人都想极力弄清楚的另一个问题。”〔1〕 上述三方面的思想传统为近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前提:首先,发展起一整套辩证思维和逻辑分析的体系。这一体系是与“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按某种法则创造出来的”思想相适应的。其次,渐渐形成人类理性有能力认识统一的、有规律的世界的信念。世界与人皆是上帝创造的,是按统一的法则创造出来的;上帝让人赋有理性,因他希望人能认识、领悟上帝所创造的世界的完美及上帝的伟大。从中世纪的这一基本思想中,自然会导出人能够认识世界的结论。 如果西方思想没有经过数个世纪的理智训练的准备,以使用宇宙的理性和人类智力的力量来探索自然的秩序,那么现代科学本身几乎不可能产生。正如怀特海所认为的,对辩证思维和哲学思辨精神的爱好,“不仅提高了才智的敏捷性和思想的准确性,而且尤其发展了那种西方文化与近代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此而兴起的批判精神与方法上的怀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