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5116(2000)02—0001—04 公民文化(The Civic Culture)也称公民政治文化(The Civic Political Culture), 由美国政治学者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于1956年首次提出,后被各国学者广泛采用。所谓公民文化或公民政治文化就是指处于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下的权利义务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态度和倾向,它包括公民的政治知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安全感、政治效能感和政治技能等。以此来分析当代中国公民政治文化,我们便会发现它具有一致性与差异性的矛盾,体现出当代中国公民政治文化的静态结构特征。 一 公民政治文化的静态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公民政治文化各种类型和要素排列组合而形成的一定关系。撇开政治文化生生不息的运动,从理论上透视一定时期某一社会的公民政治文化,就会发现任何一个社会其公民政治文化都不是某一单一类型或单一要素所构成的清一色的、完全均一的系统,而是存在着不同的类型、不同的要素,这些要素和类型之间有些基本一致、有的则正相反,这种千变万化的亚政治文化组成了政治文化复杂的结构体系为政治文化的“共时性结构”。公民政治文化的静态结构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加以分析,一是从纵向也即从垂直方向进行划分,公民政治文化可以分为大众阶层公民政治文化和领袖阶层公民政治文化。二是从横向也即水平方向来剖析,公民政治文化可以以职业、阶层、年龄、区域、民族、种族、宗教、语言、受教育程度、社会团体和性别等不同标准划分出不同的公民政治文化结构类型。通过分析公民政治文化结构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交汇、互动,有利于我们把握它们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行为的错误复杂的作用。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文化的一致性首先表现在其纵向分布上领袖阶层公民政治文化与大众阶层公民政治文化的基本一致,这种基本一致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干部和群众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也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具有共同的政治情感和政治认同倾向,即爱祖国、爱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的国家制度、支持和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赞成和维护国家宪法、法令及政策。在对政治现象的评价上,也具有基本一致的政治价值观,在对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上也具有基本一致的态度倾向。 建立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之上的上述两个阶层之间的公民政治文化取向的一致主要是政治文化性质的一致,也即由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思想影响形成的政治理想、信仰及价值观的一致,这种一致是社会主义公民政治文化区别于资本主义及其一切社会公民政治文化的重要标志。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上,社会的统治权属于资产阶级,尽管它有所谓的普选制度,那只不过是“每隔几年重新选定一个资本家阶级的管家罢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群众仍然属于被统治阶级。因此,大众公民政治文化即被统治者的公民政治文化与少数统治者的公民政治文化是建立在阶级利益根本对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阶级分野的社会结构之上,由此决定了两个阶级公民政治文化的根本对立。社会主义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剥削阶级已被消灭,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包括从事社会管理的领导阶层、干部阶层与一般人民群众和社会公民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对立与冲突,他们只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社会分工的不同,是阶层的区别。干部来自于一般群众,服务于一般群众,其本身也只是一个职业与众不同的公民。这种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他们在政治理想、信仰和价值观等实质性政治取向方面的基本一致。建立在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公民政治文化的一致性,也表现在其水平方向的分布上,即各不同职业、年龄、民族、社区、教育水平、甚至不同性别的公民之间政治取向的基本一致。 二 公民政治文化的这种一致性只是当今我国公民政治文化的一个方面,在我国现阶段公民政治文化结构内,各要素在政治文化的水平和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不平衡。其主要表现在各阶级阶层、各职业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各年龄层次、各文化层次及性别不同的公民之间,包括政治认识、政治热情、政治评价、参与意识、效能意识、政治安全感和政治自信心各变量的吻合与分歧,包括人们对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权力、政治人物、政治过程、政治改革、政治透明度、政策产品的偏好和取舍等等。 不同阶级阶层公民的政治文化取向,存在着各个变量上的差异。 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它与现代化的大生产相联系,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中坚力量——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的直接占有者和使用者。多年来工人阶级经济和政治上的主导地位,培育了他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热情、政治责任心、集体意识和宽容精神。他们比其它阶级阶层具有更高的政治安全感、政治效能感、政治自信心、政治自豪感与优越感,因而愿意参与政治也不怕参与政治。对政治现象和政治过程有一定认知,因而能够比较理智地选择自己的政治行为,他们既关心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政策产品,又特别关注国家大局的稳定与发展。上述政治心理品质在上海等工人集中的城市表现的特别突出,新时期涌现出的李素丽、徐虎、王涛即是其中的典型。最近几年国有企业改革遇到困难,不少亏损企业的工人生活水平下降,影响到工人阶级的政治态度,产生失落感。1996年8月,吉林省总工会对全省100个企业近万名工人进行调查。当调查工人的“主人翁”地位时,28.1%的人认为工人已沦为雇佣劳动者,18.1%的人认为工人在企业中已没有地位,这两项加起来为46.2%,也就是说已有近一半的工人认为自己在企业中已丧失了“主人翁”的地位。[1]因此中央决定提高下岗工人的生活保障金,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又专门研究国有企业的改革,就是因为国有企业和工人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