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是开发西部的重要支撑之一。同样,西部的地上和地下,也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合理并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对西部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无疑会产生积极影响。 西部十省区,加上内蒙古部分地区,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这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现在也集中生息在这里。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既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又有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同时还有丰富的革命文化遗产。 西部每个省区,都不乏广为人知的文化品牌,有的一直在产生着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当然更多的品牌和资源还有待更好地开发利用。放眼西南,高踞于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云贵高原上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古朴的民间文化,川江两岸的巴渝古韵,秦蜀古道上的剑阁雄风以及震惊世界的三星堆文物……再看西北,新疆的西域古国遗存与少数民族文化,青海的塔尔寺和“花儿”,甘肃的“丝路花雨”和敦煌,宁夏的西夏王陵等遗存,陕西的古城风貌、兵马俑、黄帝陵和延安的革命传统遗产以及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风情和成吉思汗陵……在国家先后公布的3批共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西部地区就占了约1/3。 中国旅游业的标志“马踏飞燕”,就是来自河西走廊出土的珍贵文物! 纵观西部我们不难发现,在星罗棋布的文化资源中,有一纵一横两条贯穿南北和东西的文化带。其中,自云贵高原到黄土高原,沿长征之路是一条革命文化带,遵义和延安是其象征;而从关中平原的西安古城,经河西走廊到新疆——西部的最西端,则是举世闻名的丝绸古道——西安与敦煌是这条世界上最有名的文化之路上璀璨明珠中最灿烂的两颗。此外,丰富的民间文化比如陕北的民歌,使西部省份、地区各具特色,是这些地方特有的“名片”,也是各自的独特资源。 在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西部地区的一位副省长谈到西部的优势时也说起了“人文资源优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如果说以前在许多地方还只是被人们引以为骄傲而不太注重使其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的话,那么这种局面随着大开发的进程将有望得到彻底的改观。其实,随着各地的领导层对经济、政治、文化必须协调发展的认识的日渐深刻,西部不少省区已先后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或民族文化大省的口号,同时在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而将利用文化资源促动旅游事业与第三产业当做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并提到战略的高度。去年在云南省举办的“世博会”,就是对文化资源的一次成功利用,有报道说“世博会”当年为云南带来的经济效益约达200亿元,而且还会长期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预见,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对文化资源持续性的深度开发在云南也会更受重视。原云南省政协副主席赵廷光说,该省将建成以丽江为中心的旅游新基地,当地的历史、东巴文、宗教和雪山等旅游资源很丰富,大力发展旅游业,强调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是开发过程中的基本思路之一。 在利用文化资源方面,作为重要文物大省的陕西早已先行一步,而且该省在1998年就明确要将文物这一“优势资源”纳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格局中。陕西省省长程安东说:“没有文物,就没有今天陕西对外开放的格局,也就没有陕西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最近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在谈到西部大开发中本省将优先开发和发展哪些产业时说,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四大支柱产业,其中之一便是“把以文物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全面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其他三大“支柱产业”分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果业产业化和发挥军工优势。在西部,四川和甘肃等也都是极富文化资源并且在开发方面也得天独厚的省份,据悉川、甘也均把依托文化文物资源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列入议程。 伴随着西部大开始的鼓点,西部地区那些本来更多地是具有象征意味的文化资源,一定会更加活跃起来。它们作为特殊的音符,将为这曲中华民族在世纪之交开始的开发、建设西部的大合唱,增加特有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