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0)01-0139-05 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这个比较总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为标准。西方人如此,中国人也如此。在这样的比较下,中国文化就成了没有哲学、没有科学,只有技术的、经验性的、素朴的仿佛原始的文化。显然,这是与事实相背的。事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种独特模式的文化、伟大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这是无可否认的。得出如此荒谬的结论无疑是这个比较有问题。哪里出了问题?看来,是比较的标准出了问题。事实证明,文化比较不能以比较中的某一方为标准。文化比较应当有一个客观的高于二者具体形态的、有益于人类发展的尺度为标准。下面就以中、西医学的比较为例来探讨这个比较的标准问题。 一 中医学有着自身完整的系统,有着自身的发展史。理、法、方、药的理论系统、完备,疗效显著,无可否认。自古以来,一脉相承地形成、发展下来的医学,仅此一家,无可比者,实为惊人。应当说,中医学是一门从古代发展下来的独特的医学。 正如任应秋教授所言:中医学是科学史上的奇迹,是民族的自豪。中国人很奇怪,对于西方的东西能延续几十年、几百年就推崇备至,像爱因斯坦相对论。然而对于自己的东西却又另一副脸孔,对发展了几千年仍不动摇的中医学,对许多文化名人肯定,不少国家还应用着的中医学却矢口否定,真是难以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应当气正言明地向世人宣布:这样的中医学是科学史上的真正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真正的中国人还应当毫无愧色地向世人宣布:中医学不但是科学,而且是具有现代性的科学,它是现代医学。如果说它还需要发展,就像一切科学还需要发展那样,那是毫无疑义的。然而绝不能因为它还需要发展,就说它不科学,或说它还处在素朴阶段。几乎一切中医学教科书、一切阐述中医学的论著都言必称“朴素阶段”,可是,他们又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去发掘整体观,论证中医学具有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思想,真是岂有此理!所谓现代科学诸如耗散结构理论、生物全息理论等,它们所具有的所谓“现代性”、现代观念的灵光,甚至什么未来科学独有的质和特征,中医学几乎都有。从根本思维水平上来说,从观念核心看,它都不缺少什么,没有低一层次的理由。那么,从这种意义来说,中医学为什么不能称为现代医学呢? 进而言之,中医学中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诸如气功理论、经络学说、心灵与脏腑关系的理论等,所谓现代科学却不能解释或不能完全解释,必须期待进一步发展的理论来揭示,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说,因为中医学中有些理论是未来科学的内容,它已具有未来医学的性质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如果西医学是现代医学,而中医学就是未来医学,是西医学发展的更高层次。 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中医学的确高于西医学。这样的看法在中国人中是罕见的,而相对说来在西方人中却又多见,特别是一些著名科学家,他们反而认为中医学有许多高于西医学之处。例如在研究方法方面,中、西医学的不同近似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不同。在他们看来,中医学把人体看作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系统,而不是各个解剖单位的综合整体。中医学既看到各个脏器的相互作用,又看到内、外环境的作用,注意的是整体协调。西医学着重的是对人体单位结构及其功能做详尽精确的研究。这就如同量子力学依靠的是概率,甚至是不精确性,而经典力学依靠的却是精确性。诸如脏腑功能的节律性,人体生理变化与地磁和宇宙其他天体变化的关系等方面,中医学都有高于西医学的理论和把握这些关系的手段。如此说来,认为中医学高于西医学也不是中国人的狂想,更不是妄说。这一点连西方的科学家也是赞同的。 就是退一步说,这些所谓最新科学理论都可以从中医学中做出类比、概括,也应当说它具有现代科学水平。于是我们必然得出的结论只能是: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地创造、发展起来的先进科学,给它扣上“朴素”的帽子是没有道理的。 现在我们可以说,所谓中医学不科学的论断,是以西方文化模式裁剪东方文化这块云锦得出的偏见。这是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长期形成的错误观点。任何文化比较都不能从某一文化模式出发,必须跳出具体的文化模式,站在高层次上,以另外的合理的标准来分析各种文化的优劣,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不利于人类文化的发展。例如,科学性的标准,如果科学性是标准的话,不能以西方文化的所谓科学性作标准,应有高层次的科学性作标准。从西方文化模式的角度看,实验证明、定性、定量是科学性的必要内容。中医学似乎不能满足这些条件,所以被确定为经验性质的、素朴的,尚没有发展成熟的科学。这种看法毫无道理。 什么叫实验?非得像西方规定的那样的实验才叫实验吗?中医学的望、闻、问、切得出“证”的结论,审证投药,看效果,再变方投药,这不叫实验?如果这不叫实验,那么所谓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也就缺乏实验证明了,是不是也得否认它们的科学性呢?不知道大喊科学性的人们作何解释,能否自圆其说。 所谓定性、定量,中医学中也是有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阴、阳”算不算性?非得定出西医学规定的性质才算定性吗?定量也是如此。在中医学中,是按照它的模式自身需要来确定的,具有比较的性质。中医学把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简要地概括为“阴平阳秘”,把病理机制概括为“阴阳失调”、正邪分争。辨证施治的基本要求就是“谨察阴阳所在调之,以平为期”。在这里,中医学用多少、长短、甚、微甚、益甚、有无、强弱、竭尽、渴、大渴、蒸蒸、啬啬、渐渐、翕翕等近似的数字语言描述量值,进行定量分析。这样的定量分析显然是粗略的、近似的,然而对于指导辨证施治却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它是近似地描述,近似地处理问题,所以它在大量的生理、病理和临床现象中抽象掉了一些非本质的、偶然的、次要的因素,抓住本质的主要的东西。由于众多近似量的相互补偿,结果自然趋向于精确的量。这对把握患者个体规律性的病程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伤寒论》的白虎汤证,运用近似方法,舍去次要因素,在临床上抓住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等四大症就可以做出准确的辨证。很明显,中医学的定性、定量不同于西医学的定性定量。其实定性定量也不是现代科学惟一的标准,那只是机械论的要求,是上个世纪科学的必备条件。科学性的要求,就定性定量来说,有的需要精确,需要这样的机械必然性,可是有的并不需要这样的精确性,不需要完全数字化,完全这样一律要求,那是做不到的。即使所谓科学的西医学也不能完全定性定量,如它的叩诊、听诊就没有数量化,这样的诊法和中医学中的诊法没有什么区别。人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正常与异常也是相对的,即使有了精确的化验指标,有经验的医生在诊断时,也不会仅仅依据一二项化验指标就万事大吉,必须依据综合体征下结论。医生认识病情往往是不自觉的模糊识别。许多学科的发展证明,机械必然性的那种精确性反而是不精确的,不精确的确定过程反而得出精确的或较为精确的结论。模糊数学已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