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24日至6月10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经联合国授权,悍然对一个弱小的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进行了长达78天的狂轰滥炸,发动了举世震惊的科索沃战争。如今,轰炸的硝烟虽已消散,“科索沃战争后遗症”仍严重存在,各国战略界仍在就这场发生在世纪之交的战争进行反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确汲取这场战争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把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带入21世纪具有重要意义。 侵略战争,不得人心 美欧战略界至今对科索沃战争的性质争论不休。有些人相信美国和北约官方宣扬的论点,即:这场战争是美国和北约“为制止南联盟对科索沃阿族的种族清洗和维护巴尔干地区的稳定所进行的人道主义干预行动”;不少人则对此表示怀疑。英国作家蒂莫西·阿什在《展望》月刊上撰文称:“我们对这场战争的看法是危险的,或者说是极其错误的。它不是人道主义战争的先例,而是误入歧途的强权外交的开始”。(注:路透社1999年8月4日伦敦电)美国战略和国际问题中心高级研究员爱德华·勒特韦克认为:“对别国民族冲突的干预只会使冲突延长,而不会带去和平。美国在科索沃并没有危在旦夕的重要利益。”(注:路透社1999年8月4日伦敦电) 其实,“制止种族清洗”和“维护地区稳定”之说,只不过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大动干戈的借口而已。尽管科索沃长期存在阿塞两族纷争,尽管米洛舍维奇政府在对待占科索沃居民80%以上的阿尔巴尼亚族的政策上存在失误,如宣布取消科索沃省的大部分自治权,但并不存在美国和北约所指责的“种族清洗”或“种族灭绝”现象。事后调查表明,欧安组织观察团团长沃克尔对1999年1月15 日科索沃拉察克村45名“阿族平民惨遭警方无辜杀害”之说,纯属无稽之谈;事实上,被击毙的45人均为“科索沃解放军”恐怖分子,而恐怖分子与警察交火时有发生,互有伤亡。沃克尔之流歪曲事实,意在为北约军事干涉制造依据。(注:《外交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周尊南:“科索沃危机溯源”)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的真实目的是:使用军事手段,迫使南欧地区唯一一个不按美国和北约的指令和模式行事的国家臣服,颠覆坚持独立自主政策的米洛舍维奇政权,为北约继续东扩扫除障碍,进一步压缩俄罗斯的国际生存空间,最终实现以美国为主导、以北约为核心的“自由、民主、统一的大西洋共同体”。有一个事实颇能说明问题:在点燃科索沃战火的同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炮制出了《北约新战略概念》,宣布北约职能、任务区及军事行动范围扩大,自行确立了北约在其“防区之外遂行危机反应”的“新使命”。科索沃战争就是北约推行这一新战略的首次试验,是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是霸权主义者推行强权政治和炮舰政策的赤裸裸的表现。芬兰外交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贝卡·韦索里在今年3 月出版的名为《科索沃战争》的专著中称,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北约这种“为强制一个主权国家接受某种政治条件而使用军事手段入侵其领土的行为就是侵略战争”。(注:转引自新华社赫尔辛基2000年3月23日电) 美欧战略界至今争论不休的另一个问题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是否真正赢得了科索沃战争的胜利?尽管克林顿等人一再宣扬美国和北约“在科索沃取得了胜利,而且在战场上没有牺牲一兵一卒”,(注:美国总统克林顿2000年1月2日《国情咨文》)越来越多的西方战略家认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虽在战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但在战略上却是一次大失败。一方面,美国和北约对南的狂轰滥炸的确“战果辉煌”:摧毁了121家工矿企业、22家炼油厂、66座桥梁、23个机场和火车站、35家医院、400所学校和几乎所有的广播电视中心, 造成万余人的伤亡和价值2,0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使南经济倒退10~15年。 但另一方面,美国和北约的基本战略意图——颠覆不听话的米洛舍维奇政权以搬掉北约进一步东扩的绊脚石——非但未能实现,反而激发了各种复杂的矛盾,引起了至今难以消除的“科索沃战争后遗症”,使美国和北约作茧自缚,进退两难。一个弱小的处于强敌包围之中的南斯拉夫承受住了比自己强大千百倍的对手的大规模空袭,不仅奇迹般地生存下来,而且在米洛舍维奇政府的领导下顶住封锁和制裁,不屈不挠地重建家园,顽强地斗争下去。这一事实充分表明,侵略战争不得人心,民心不可侮,正义不可欺。据报刊披露,北约评估科索沃战争的秘密报告承认:“空中力量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战无不胜”,“像南联盟这样弱小的国家依然能够承受住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联盟的肆意轰炸”。(注:英国《外事报道》2000年3月30 日)美国《华盛顿邮报》近日评称:“科索沃战争是克林顿政府的重大失误之一。这是一个本来可以预料和避免的战略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失误”。(注:美国《华盛顿邮报》 2000年3月26日) 武装占领,动乱难平 1999年6月10日,北约与南联盟签署和平协议, 联合国安理会也于当日通过政治解决科索沃危机的第1244号决议。根据上述协议和决议,北约停止对南空袭,南联盟从科索沃撤出军警部队,“科索沃国际和平执行部队”于6月12日进驻科索沃。 以北约为主的维和部队(内北约部队4.6万人,俄军3,600人,其他非北约部队4,000 人)对科索沃实行事实上的武装占领以来,非但未能像美国所鼓吹的会给科索沃带来“真正的和平”,并实现“多民族的民主”,反而使民族矛盾深化,阿族分裂势力更加猖獗,局势更加动荡不安,危及巴尔干的稳定。 首先,由于北约维和部队偏袒科索沃阿族极端分子,纵容他们对塞族居民进行恐怖和报复活动,使“民族紧张局势达到白热化程度”。(注:美国《华盛顿邮报》2000年3月26日)据统计, 从北约维和部队进驻以来,科索沃共发生恐怖事件4,354起,造成910名塞族无辜平民丧生,821人被绑架,5万多处房屋被毁,84座东正教堂遭破坏,36万名非阿族居民被迫离开家园,沦为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