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结束后,民主作为一种强势的意识形态已进入或正在进入每个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主流舆论或者说国际的主导舆论可以挑战民主的正当性、合理性与权威性。 一 在人类历史的经验中,民主与世界秩序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它们发展的初始阶段,二者并无关联。民主与民族国家的政权形式相关,是一国的内部事务,世界秩序则是世界范围内人类组织活动的规则、原则和方式。它们都发源于西方,但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逐渐获得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认同。在历史的行进过程中,二者追求着自身发展的逻辑。 民主一词源于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的作品,意为大众的管理。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民主有暴民统治的含义,门肯(H.L,Menken)形容民主是“愚民的独裁”。当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美国总统时,一个新政治党派的反对者轻蔑地称其为“民主的”党派。(注:Janda,Berry and Goldman,"The Challenge of Democracy",Houghtom Mifflim Company,1990,P19.)民主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它的存在必须有以下几个条件:(1)民主首先对民众的素质提出要求。民众是否有参与意愿,是否有负责的精神,是否具有个人理性,当管理单位不断扩大时,是否对本单位有足够的认识等,因此,民主需要有一定教育程度的公民。(2)信息的开放程度。民众是否可以轻易地获得公共事务管理的资料,候选人的经历及其主张,各政党的看法及大众评论,这需要一定的通讯传媒手段及自由地使用它们,以使民众掌握足够的信息。(3)足够的闲暇时间。民众需要在满足生存所需的时间之外有足够的时间去参与政治,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达到这样的程度,使民众在劳动时间之外还有闲暇去关心政治和管理。 从西方民主的发展史来看,民主制度的采用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它经过了从较小范围的民主到全民的民主、从较多限制的民主到较小限制的民主、从不成熟的民主到成熟的民主的发展过程。民主总是从生产力比较发达的国家首先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若条件不成熟而强行推行民主,必然会产生不适应而发生倒退。亨廷顿的《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也认为,在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是民主国家,中等发达国家有的是民主国家,有的是极权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民主国家极少。 民主的对立面是专制,它们都有一个主要目标就是维持秩序,但最早与世界秩序相关的却是专制。在地理分割的年代,世界不同的区域形成了几种准世界秩序即帝国秩序。(注:在现在的国际关系术语中,国际秩序、世界秩序和全球秩序经常混用,实际上它们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和特定内容。欧洲主导的秩序为国际秩序,它强调国家的绝对主权。当世界上出现了世界性政治组织,如国际联盟和联合国时,由美国主导的秩序被称为世界秩序。全球秩序与全球化密切相关,并赋予了更多的地理和生态的特征。)在帝国秩序中,威权主义和等级制度维持这特定地域的秩序。在欧洲主导的国际秩序中,主权国家是唯一的参与者。它需要符合四个基本条件:一个政府;领土;人口;进入国际社会的能力和完成一定的国际任务。每个国家法律上是平等的并拥有绝对的主权,在此基础上,欧洲国家在实践中形成了四个基本机制以维护世界管理的秩序。(1)势力均衡,其目的是反对霸权并承认国家独立的绝对意义,它认为独立比和平更重要;(2)在实践和理论中发展起来并为大家所认同的战争与和平的规则,后来演变成了国际法;(3)战争结束后相关主权国家召开会议所达成的协议,如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1713年的乌德勒支条约,1815年的维也纳条约等。(4)各国之间持续不断的外交谈判以及互派代表团或派驻机构。因此,在早期的国际关系实践中,很难找到民主在其中起作用的痕迹。 二 把民主引入国际秩序并向世界推广与美国的崛起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美国以信心、实力和理想主义进入一向由欧洲大陆主宰的国际秩序时,威尔逊总统构筑了一套美国式的世界秩序。一战中,欧洲列强遭到了严重削弱。经济上由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美国成了欧洲最大的债主。在政治上,欧洲所构筑的旧式秩序已受到普遍怀疑,君主制国家纷纷被民主国家所取代,而威尔逊对欧洲传统的势力均衡毫不留情的批判和对新的世界秩序的雄辩,使美国式的世界秩序得以确立,它的标志是国际联盟的建立。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所体现的民主秩序、集体安全和民族自决被作为新秩序的基本原则。 威尔逊希望建立一个由民主主导的世界,同时希望用民主来克服各国之间发动战争的动机。国联机构的建立明显反映了美国式的民主价值观。在国际联盟中,各主权国家不论大小,主权平等,相互保证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国联设立议会、内阁和行政机构这种标准的民主格局。大会是国联的议会,原42个成员国中的每一国在大会上都有一票表决权。理事会是国联的内阁,由各拥有一个常设席位的五个主要协约国和国联的代表及大会定期选举的其它四国的代表组成,秘书处相当于国家的行政机构,由一名秘书长和全体职员组成。 威尔逊构想的新的世界秩序遭到国际政治现实的强大挑战。(1)欧洲习惯于过去奉行的均势秩序对国际联盟维持和平的能力表示怀疑,各国根据自己国家的安全设想来谋求自己的安全利益,强权政治仍然是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因此,集体安全的基础不存在。国际联盟最后也没能够维持和平,从而丧失了其存在的理由。(2)美国还没有形成一种为新世界秩序而不惜一切的民众基础,孤立主义和门罗主义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美国害怕被欧洲列强拖下水而不能脱身。(3)美国还没有强大到使其它列强服从自己理想的程度,也缺乏建立这种秩序的强大的国际威望。一战结束时,美国在国际政治中还是一个新手,欧洲各列强在战争中虽有削弱,但实力尚存。日本更是一个新兴的国家。对它来说,世界政治的经验就是弱肉强食,而不是理想主义。 在民主和民族自治方面,威尔逊主义在欧洲的影响更为深刻,欧洲诸国都逐渐实行了普选制,甚至连妇女都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选举权。从程序上来说比美国更为民主。美国国内还没有实行普选制,种族歧视仍然是一种普遍现象。民族自决的原则重新划分了欧洲的版图,一大批新的国家获得了独立,但民族自决的原则仍局限于欧洲。 二战后世界上出现了一波民主化浪潮,但在美苏英所构筑的世界秩序中并没有民主的内容。在联合国宪章中甚至没有出现民主一词。不可否认的是,联合国组织植入了根本的民主原则,提供了一幅民主国家及其相互间关系的图景。“对于基本人权,对于人类的尊严和价值,对于男人和女人及大国和小国的基本权利的信仰”(注:《联合国宪章》序言。)从根本上来说,联合国的建立是基于一种现实主义的安排,虽然它的原则与威尔逊的构想没多大区别,但它的设计更接近现实。二战后的民主已产生了分化,即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在西方理论家看来,社会主义是不能归于民主国家这个范畴的,但有的理论家也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属于结构性民主,而资本主义国家属于制度性民主。大英百科全书认为,民主的政治过程是一定程度上的问题。由于民主的理想状态并不存在,而且一直有若干地区群众的声音和愿意望而却步无法告诉上位者,或者连它们本身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所以民主国家和非民主国家间的差别有时仅仅是程度上的。(注:《大美百科全书》,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第3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