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世界格局几番转换为特征而载入史册。世界格局的转换与苏联的兴衰存亡紧密相关,乃至苏联解体成为人们在多极化问题上看法分歧的源头。如果撇开苏联,20世纪的世界格局问题便无从谈起,可见苏联在整个世纪中的显赫地位和重要作用。 本文拟围绕苏联演变与世界格局转换的相互关系,着重就人们感兴趣的若干问题,特别是国内外学术界存在的一些争议点,谈谈个人的看法。 ·1· 20世纪的世界政治局面变化多端,反复无常。十月革命成功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冲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若干新兴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在欧洲战场,中国、苏联等国家在亚洲战场,打败了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法西斯的野蛮侵略,通过雅尔塔协定形成了以美、苏为中心分割世界的新格局。二战后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后来又在美洲出现了社会主义古巴,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体系和资本主义体系并存的崭新局面。继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之后,1955年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分别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对抗,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日趋激烈。在此过程中,走向联合的西欧、经济腾飞的日本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等昂然崛起,成为具有不同程度世界影响的力量或力量中心,开始了世界多极化的进程。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多极化进程非但没有终止,相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新的特点和新的形式继续发展。 在上述世界政治局面的重大变动当中,从世纪之初的资本主义单一体系到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体系并存(主要是斯大林时期),从二战结束到形成美苏两霸激烈争夺的两极格局乃至80年代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主要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走向终结到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条件下的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主要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期),堪称世界格局的变化。从中可见,苏联的诞生、兴盛、衰落和消失,成为世界格局转换的一条主线。苏联的演变决定了20世纪世界格局的模式。 这里引起争议的主要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评价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 在苏联解体之前,就有历史学家(主要是西方世界)对十月革命持批判的、否定的态度,但是并没有构成有多么强大冲击力的“反十月”气候。在原先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在具有全局影响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乃至和平运动内部,应该说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对于“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这个结论是认同的、接受的。苏联解体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否定十月革命的浪潮“应运而生”,空前活跃,来势汹汹。这有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从内部原因来看,戈尔巴乔夫为标榜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带头掀起了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以揭发、批判往昔的错误为时尚,头脑膨胀,忘乎所以,像“倒苦水”一般反攻倒算,把十月革命以来的苏联和苏共历史描绘得漆黑一团。这就为“反十月”浪潮的泛滥大开方便之门。从外部原因来看,自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之后,反共、反苏势力无时不在精心策划,窥测时机,试图搞垮苏联以及随之出现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将共产党人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必欲置于死地而后快。不是说“民主化”和“公开性”本身就不对,苏联也确实有深刻教训,要在发扬民主和增强社会透明度方面克服严重缺陷,而是说苏联国内当时那种片面的、走极端的煽动性搞法,给反社会主义势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还是那句老话,“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反十月”浪潮之所以甚嚣尘上,内部原因是主导性的、诱发性的。 应该指出,有的人对十月革命持怀疑或批评态度,是由于探寻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根源引起的。他们在两个问题上迷惘了:一是关于十月革命发生的主客观条件,二是关于十月革命与苏联模式的关系。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的本来面目不容歪曲”;“历史不惩罚胜利者”。这两句话我认为是常青的。关于十月革命产生的条件及其影响,我想不妨用一段简短的话加以概括: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进程中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产物,是在俄国革命的主客观条件业已基本具备而不是人为杜撰的情况下发生的。十月革命的胜利破天荒地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大众成了自己命运的真正主人,无疑是一次成功的飞跃和伟大的壮举。它所起到的示范作用和提供的斗争经验,经过实践检验,业已载入史册,那就是引发了德国等欧洲国家无产阶级的革命浪潮,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促使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有人说,十月革命发生在资本主义发展非常落后、小农占绝大多数的俄国,这是违背规律的历史“超前性”,因而是错误的。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其实,列宁基于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的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而且不一定是工业发达国家)获得胜利的理论,关于不放弃有利时机夺取政权尔后利用政权来创造社会主义前提和逐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不仅被俄罗斯的国情所接受,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恰恰是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不唯书、只唯实”,不拘一格创新的精彩之笔。至于十月革命进程中在组织领导或执行政策方面的欠缺之处,自可研究总结,但当另作别论,不应以偏概全。 有人说,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根子在于十月革命。这更是牵强附会。斯大林模式并不是1917年“十月怀胎”的产儿,十月革命本身并没有,也不可能同时提出和解决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问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即所谓斯大林模式,是在列宁逝世之后,在外部资本主义世界重压之下,经过多年的党内斗争和实践探索,于30年代中逐渐形成的。这种模式的成就或失误都不直接属于十月革命的经验教训本身。至于斯大林如何违背列宁的遗训特别是“新经济政策”,以及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具体过程,本文就不赘述了。 第二个问题: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苏联解体伊始,这个问题就在我国和国际上掀起了热烈的讨论,有关文章和书籍纷纷问世。人们的基本共识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涉及理论路线、经济政治体制(特别是党的作用)、民族关系、对外政策等诸多方面,是综合性的。不过,论述各有侧重,见仁见智。国内争议的焦点,如今渐渐集中到苏联剧变的体制原因与路线原因孰主孰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