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人类度过了50年难得的冷和平,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宣告结束;在新科技推动下,经济全球化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冲击着曾经被人为封闭的两个世界。然而,新千年的世界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太平:美国以唯一超级大国自居,不断抢占冷战结束后留下的政治真空(如北约东扩、科索沃战争),构筑坚固的战略防御系统(NMD、TMD计划的实施);俄罗斯经过现实的碰壁、蒙羞后,又作出重振大国雄风的政治抱负。而俄罗斯在实现这一抱负的进程中利用的基本手段就是足以与美国抗衡的核武器。这样,冷战时期常用的核威慑又重新启动了。因此,在21世纪初,重新探讨核威慑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本文就试图在分析核威慑战略的基础上,对俄国重新强化核威慑战略进行具体的考察,以期揭示出部分大国间微妙的关系,从而为我们的外交服务。 一、核威慑理论 所谓威慑,就是“用武力使对方感到恐惧”。[1](p.1306 )在英语中,威慑源于动词“deter”,它的意思是使某人决定不做某事。[2](p.391)因此,核威慑就是利用核武器使对方感到恐惧, 不敢决定做一些过份的事情。自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以来,核威慑就成为核国家常用来恫吓对手的有力武器,如朝鲜战争、奠边府战役、古巴导弹危机,以及中苏关系紧张时期,都是核威慑集中表现的证明。以上实例只是核威慑的具体表现,而核威慑理论则与它们有很大的区别。核威慑理论之所以能成为理论,它有自己的有机构成,有自己的特点,当然,还包括核威慑带来的后果。 在具体分析核威慑理论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核武器成为威慑的重要工具的原因。核武器之所以成为威慑工具的最佳选择,其根本原因乃是核武器的巨大杀伤破坏作用。且其破坏特点是空前复杂严重:杀伤破坏范围空前增大,大规模毁伤顷刻形成;有延期、无形积累的杀伤作用,精神威胁及心理影响大;杀伤破坏程度严重等。[3](p.15—16 )用军事术语来讲,一颗2万吨当量的核弹空爆,可以使大约7平方千米范围内85%的暴露人员在几秒钟的瞬间,受到中度伤害,丧失战斗能力。如果要用常规弹药达到这样的杀伤破坏效果,则需要动用720门112毫米榴弹炮发射333600发炮弹。所以,当美国首先拥有了原子弹以后,对称霸世界信心十足。汉斯·摩根索在1948年写道,“从军事实力角度看,只要垄断原子弹,就可以使美国拥有强大的优势。”[4](p.2)二战后,美国就曾想利用其超级武器,对苏联的主要工业中心进行打击,这就是由美国军事计划联合委员会通过的432/D号计划。当时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这项计划搁浅。随后在1949年,苏联也拥有了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从此,两国走向核对峙、彼此核威慑的时期。 以下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核威慑理论。 1、核威慑的基础 它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物质力,即核武器的数量和精确度以及遭受核打击时的防空系统的状况、反应的时间和疏散居民的能力以及陆运、海运、空运的机动性等。在这些内容中,核武器的数量和精确度最为重要。在核对峙时期,核武器的数量应以在遭受敌方第一次核打击后具有报复的能力为标准,方可产生有效的威慑。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都具此能力,因此,其核威慑是较为有效的。至于核武器的精确度,非常容易理解,此处不再赘述。另外,防空系统也不可小视。美国为什么在当年要劳民伤财地去发展“星球大战”计划而今又制定NMD、TMD计划?其重要根据就是确保在敌人发动对己方第一次核打击的时候,将其核弹拦截在本土、本区域之外,从而加强本国打击对手的决心——因为这样将使代价减小到最低限度。所以,俄罗斯坚决反对NMD 计划以及对美俄1972年制定的《反导弹防御条约》的修改,因为如果美国计划得逞,俄罗斯的核威慑将大打折扣。 除了物质力外,另一部分就是意志力。核战争造成的后果与前核战争相比,将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因此,这对试图发动核战争的人来说,在意志上,不能说不是一次考验。所以,基辛格说,“在这种情况之下,威慑力量就不单是来自物质关系,而且也是来自一种心理关系:当我们既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同时又有使用这种力量的意志时,威慑的力量就最大。当某一方的冒险意志不坚强时,不论它的威慑的力量有多么强大,它的威慑力量的效力总是最小的。”[5](p.125)因此,一个核国家要拥有足够的威慑力,必须在物质力与意志力上同时具备,正如肯尼迪总统的特别助理W ·罗斯托所说:“我们的军事实力和我们为了重要的民族利益与目标可以利用这些能力的意志,是我们一切非军事政策的必然背景。”[4](p.58)不过,就意志力的产生来说, 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意志力除了受战略制定者个人因素影响外,却主要由核战争的损失与获胜利益对比来决定,这是理性人制定政策的自然逻辑,而由于核战争会带来人们难以容忍的破坏作用,所以人们动用核武器的意志力往往比较弱,这是冷战时期核威慑的重要特征。 2、核威慑的对象 核威慑的对象一般来说都是非常明确的,对象的不同,在制定整个核威慑战略中,对其可能进行核打击的程度也是大不一样的。在冷战中,美国在制定对苏核威慑战略中的作用肯定强过对印度、对古巴的程度。即是说,如果美国与这些国家进行核战争的话,那么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战争强度与范围是其它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核威慑的对象是对本国安全最具有挑战的国家。处于转型中的国家由于其盟国、对手都不明确,核威慑对象往往模糊不清,其威慑的效力也就大大降低,因为它除了拥有事实上的核力量外,基本上没有配套的迎接核打击的具体措施,这在苏联解体后的俄国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后文就是着重分析俄怎样在确定目标后制定一系列核威慑战略政策的。当然,对象不明确,同样会造成核威慑,只是其能量变小而已。